七年援非岁月 非洲已成为我第二个家
——市人民医院麻醉医生刘革的援非故事

前排右起第三位为刘革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医疗工作者援外5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援外医疗超过两届、已被任命为队长的绵竹市人民医院麻醉医生刘革被表彰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他还接受了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为四川的医务工作者们捧回了国家级荣誉。
从2006年至今,刘革平均每天要负责七八台手术的麻醉工作,而他工作的手术台却在非洲最贫困的国家里。
首次援外:战地中坚守的白衣天使
2006年初,四川援非医疗组首次到二级医院选拔麻醉医生,46岁的刘革与妻子邬霞商量后,报名了。“地点是全球最年轻的国家,东帝汶。”刘革说,依靠一流的麻醉技术,他顺利通过层层遴选,被召至省卫生厅培训,不久后,他才首次意识到这次工作的严峻,“培训两个月后,2006年4月,东帝汶发生战乱。”
当然,从军营里走出来的他毫不犹豫地去了。当年8月,没有被战争吓退的刘革和3名来自四川的医生一起,来到了满目疮痍的东帝汶。“怎么说呢,满街都是军车,仅我们驻医的东帝汶国家医院,就住了3500多位难民。”满目都是难民营的场景至今让刘革难以释怀,而医院的条件也让他揪心不已,“说是国家医院,缺医少药,医疗条件还赶不上我们的县医院。”
这样条件的医院,面对的却是大量受刀伤、箭伤,以及部分受枪伤的民众,更何况彼时基于战区恶劣的卫生条件,登革热和疟疾等热带病早已盛行……工作强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刚接手工作,刘革连时差都没来得及倒,就进手术室了。”连刘革在内,东帝汶国家医院当时共有3位麻醉医生,采用每人一天的方法轮值。但“每天光十多台外科手术就让麻醉医生们应接不暇了,”刘革说,因为工作的特殊性,麻醉医生需要在手术室守完全程,工作量就是国内的好几倍。
正是在这样环境里,刘革体验到了“累”这个字的极限。“那次澳大利亚医生休假,古巴医生却在这时犯病做了手术,连续10天,医院里只有我一个麻醉医生。”面对每天的10多台应急手术和择期手术,刘革就靠自己一个人挺了下来,“挺不住也得挺,两个手术室之间就隔着一层帘子,我来回跑,那种累法让人毛骨悚然。”
熬到第七天时,刘革已是“坐在椅子上就能睡着”。“还好当地的麻醉剂师尊重我,随时拿把椅子,得空就让我‘坐’一下。”刘革说,直到当天下午,医院的马里奥院长获悉后来看望,才停掉了后几天的择期手术,他才算“熬过来了”。
在东帝汶,除了忙碌,日常生活给刘革的感觉也并不太平。出于安全考虑,刘革所在的援外医疗队均驻扎在距离国家医院步行不到10分钟的营地里,但这段路,他们2年里都没能真正步行上过班,“各种‘袭击’太多了,即便坐在通勤车里,还经常被大石头砸!”
就在这样不太平的地方,刘革交出的答卷却让人惊叹,2年内,他共完成了2400多台麻醉工作,抢救病人无数。“到我们离开时,那边的卫生部长想方设法把我们留下,后来是因为国内安排好了第二梯队,才让我们返回了中国。
再次出征:为援外队员找回家的感觉
2008年10月,刘革回到了久违的绵竹家中。“本以为不用再出去了,结果不久就接到省厅要求我带队援非的电话。”而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非洲距离中国最远的国家——佛得角。
2009年8月26日,经过近一年的语言培训,刘革作为中国援助佛得角医疗队的队长,带着7名队员来到了这个小小的岛国,这一待就是4年。佛得角国家医院大部分为中国政府援建,医疗条件比东帝汶要好一些,有300多个床位,800多名职工,医生基本都是从国外留学过来的,也已过百人,但这也就是和国内一个县级人民医院差不多的规模。
缺医少药依然是刘革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这里他平了自己在东帝汶的记录,最高的时候,一天做了16台手术,“正常情况下,我需要从8:00做到15:00,如有手术做不完,延长到20:00都有可能。”
但危险也是同步存在的,“佛得角和东帝汶艾滋病毒感染者都很多,这些年来,光我手上手术风险就发生了十多次,比如做腰椎穿刺时刺破自己的皮肤,都很容易发生,但我觉得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职责所在,就必须前行。”刘革说道。
在这里,刘革丰富的医疗经验开始发挥更高的作用,“非洲有些怪,割个扁桃腺都要做全麻手术,而在国内,局部麻醉,让病人忍点点痛就行了。”刘革表示,中国传统麻醉技术的优势在这里显露无疑,“我们独创的神经麻醉方式,可以让病人在清醒状态下完成一些手术,术后即可下床,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而这些技术也让国外的麻醉医生们赞叹,“比如胸膜外麻醉加腰麻或全麻,已经成为我们交流学习的砝码之一。”
但这里的生活依旧是乏味的,“岛上没有足够的淡水,我们都只能用储存淡化的海水来维持日常生活。”淡化后的海水洗澡都是黏黏的,让不少前去探亲的家属都无法接受。但刘革却说,这不算什么,更极端的情况下,空调排水管中流出的水都变成应急的必需品。
没有淡水,岛上就更不会有新鲜的蔬菜,新鲜的水果,“连聊个QQ都有9小时的时差,这样的环境只能让队员们更想家。”刘革于是在工作之外,细心带着队员们改善营地的生活,“种菜、装修、养殖,想尽一切方法给大家找回家的感觉。”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佛得角的中国医疗队驻地已经有了木瓜、香蕉等水果,院子里也种上了韭菜等蔬菜,养上了一群鸡,“每天也可以有个新鲜鸡蛋吃了。”
仍将留任: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财富
从2006年起,刘革和妻子、儿子就开始了“三地分居”的生活,“儿子在杭州,妻子在绵竹,我在非洲,但他们都非常理解我。”算上跟下一队的交割时期,刘革再回国就得2014年10月左右了。
每年,刘革的妻子会在探亲假时去佛得角陪陪他,在他看来,那就是生活给予他最好的馈赠和最大的财富。但他和妻子的相聚仍将是短暂的,“目前,省卫生厅还在鼓励全川的援外医疗队向我们学习,也鼓励我继续留任,再援非两年。妻子也已经同意了,现在,我们正在等待这件事的最后结果。” (图片由刘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