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重访“戊戌变法”六君子杨锐孙女杨荃
作者: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1-10-17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重访“戊戌变法”六君子杨锐孙女杨荃
百岁老人能通篇背诵《长恨歌》
  兴隆镇建设村有位名叫杨荃的百岁老太,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的孙女。她说小时候郭沫若曾亲自教过她。老人古文功底很不错,至今仍能通篇背诵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在兴隆镇建设村9组一带传为佳话。
郭沫若曾经教过她半年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记者见到了杨荃老人。据杨荃老人介绍,她爷爷那一辈兄弟四人,杨锐排行老三。“我是杨锐的亲侄孙女,杨锐是我三爷爷,我父亲杨庆祥被过继给杨锐,所以我管杨锐叫爷爷。我爷爷遭遇不幸的时候(戊戌政变时被捕,与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遇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我父亲才6岁。”杨荃老人回忆说。她听祖母讲,“维新变法”失败,祖父被捕,父亲与她祖母逃难到成都,在张之洞和李鸿章的保举下,将田地退还给他们,她的父亲才得以读书。
  杨荃老人介绍说,她父亲杨庆祥还有个名字叫杨雁南,名字是她祖母给改的。“我婆婆有点文化,我爷爷死后她很伤心,逃难中就给我父亲改名杨雁南,名字出自‘西风紧,北雁南飞’。”“我父亲原来在四川成都学院(四川大学的前身)读书,后来到清华大学就读,再后来在雅安的川南师范教书,随后被调到省立第一中学,因为教得好,又被调到四川大学教史地系,当时我都有十三四岁了。”杨荃老人说道。
  杨荃老人回忆说,她热爱读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期间郭沫若先生曾教过她半年。“在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读书的时候我19岁,当时在高中文科2班的时候郭沫若教过我,他教得好。”
  解放后,杨荃老人的老伴去世了,老人家里更是一贫如洗。家里的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为了让孩子读书,老人不惜变卖家里的东西。在老人的眼里,读书才是正路,子女的前途只能依靠读书。“娃娃一定要读书,不读书没文化,咋个工作呢?我变卖衣服、铺盖就是为了让孩子读书。”杨荃老人说。
头脑清醒 记忆力惊人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当听到有人抑扬顿挫地通篇背诵白居易这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时,你能否想象得到,背诵者竟是一位百岁老人。不用怀疑,不少人亲眼见证了这一幕。
  通篇背诵《长恨歌》的老人正是杨荃,出生于1910年7月份,到现在101岁,耳聪目明,头脑清醒。
  记者采访她时,老人正在客厅的沙发上午睡,旁边的茶几上摆放着开了封的盒装牛奶和半杯凉开水。与老人同住的还有其幺女刘容君,负责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老人的其他子女都在外地。
  一觉醒来,杨荃老人起身坐在沙发上,精神状态显得十分不错。“杨婆婆,我们过来看您了。还记得我不,我是冯会章啊,九九重阳节的时候来过。”一同前来的兴隆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冯会章说道。“地震过后,我的眼睛看不太清楚了,耳朵也有点背。你是哪个?”老人问。后来她还是认出了冯会章。
  “杨婆婆,牛奶凉的,最好不要喝,要注意身体。”冯会章指着桌上的牛奶提醒道。对此,老人称她一直喝凉的牛奶和凉开水,从来不会感到不舒服。刘容君介绍称,其母亲连续好几年没患过伤风感冒,身板一直很硬朗。
  杨荃老人在与我们交流过程中,吐字清晰,思维敏捷。因为耳朵有点背,有时会让对方重复一遍问题,但是头脑十分清醒,所问所答十分具有条理性,丝毫不会出现所问非所答的情况。
背诵诗文吐字清楚
  “杨婆婆,听说你现在还能完整背诵出《长恨歌》。可以再给我们背诵一下吗?”记者问道。
  杨荃老人当即答应了记者的请求,“《长恨歌》很长,我不知道能不能背完,有些可能忘记了,我试试。”
  “妈,给他们背诵下李白的《长恨歌》。”杨荃的幺女刘容君话刚出口,老人便立即纠正道:“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不是李白的,李白的诗篇多是短句,我们上学是文科,诗歌是第一位。”
  随即,老人背诵起了杜甫的名篇《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长恨歌》我背到哪里算哪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5分钟左右,杨荃老人通篇背诵出了60句、840字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中间仅有略略停顿两处。
养生秘诀贵在豁达
  当记者问及老人长寿秘诀何在的时候,老人摇摇头说道:“没什么长寿秘诀,一辈子我吃也吃得,干活也干得,没有特别的讲究,冷天还能喝凉的牛奶和冷开水。我只是比较讲究卫生,吃得干净,保持心情愉快。”
  由于家庭比较开化,杨荃老人并没有像同龄人一样裹小脚,她自称自己为“大脚学生”。“我担得起,挑得动,活路都做得,唯独不会割猪草。”杨荃老人说,她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是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抗日战争的时候物质奇缺,吃的不够,她就挖野菜吃。解放后,她丈夫死了,当时家里什么都没有。“我大女儿当时才12岁,好可怜哟。我到山里捡柴大哭了一场,哭了以后心情就好了很多,又接到捡柴。”
  刘容君称,生活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顺,但是她母亲很豁达,心态保持得很好。她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在外地工作,她专门照顾老人。“我经常都会用热水帮母亲擦背,数十年从未间断,老人长命百岁是子女的福气。”刘容君说,她母亲现在还坚持吃花斋,每个月初八、十四、十八、二十七、二十八等日子都吃斋,身体一直很棒,已经有六七年没有患过伤风感冒了,平时在别人的搀扶下还能走到大门外。不过老人在5·12大地震以后听力减退了,视力也不怎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