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妇的养殖梦
作者:叶庆 文/图
来源:
日期:2013-06-05
失地农妇的养殖梦
■追梦人:严秀芳(兴隆某养殖场负责人) ◆幸福梦想: 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培育优质品种猪;扩大养殖规模;儿子考上好的高中;有时间一家人出去旅游。 ◆追梦故事: 近日,记者走进兴隆镇川木村看见,一个占地16亩的养猪场里,严秀芳等三名饲养员正在紧张有序的忙活着。“地震后一直想搞养殖,现在梦想实现了,就觉得充实。”严秀芳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向记者讲述着。 严秀芳是东北镇月亮村人,灾后重建月亮村被纳入市政规划,严秀芳和兄妹们搬进了楼房。按理说,有了土地补偿金和养老保险,一家人的温饱是不成问题的。“儿子学习好,读书花费大。”严秀芳说自己干了大半辈子的农活,突然丢下手中的农具实在是不习惯。 这时,严秀芳兴隆镇的一位朋友提供了闲置的十几亩田地,邀请她合伙养猪。考虑到养殖是她的老本行,严秀芳很是动心。但是随即而来的技术和资金的保证问题让她陷入迷茫。 在丈夫的鼓励与支持下。严秀芳花了半年时间,到绵阳、成都周边数家大型养猪场多番考察,还几经周折拜访了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副院长余广海听取意见和建议。 2011年底,严秀芳拿出自家土地补偿金,卖掉一套空置的房屋,凑足六十万元,加上合伙人的资金,踌躇满志地进入了养猪行业。 然而,好事多磨。当建好圈舍时,严秀芳才发现把所有资金都投在了圈舍上,根本没钱买猪。“三家人的家底子都投在养猪场里,到头来却养不起一头猪。”回忆到这里,严秀芳仍心有余悸。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2年7月份,严秀芳喜闻妇女创业贷款的优惠政策,她和合伙人向兴隆镇农村信用社递交了贷款申请,并很快被受理兑现。三家人的燃眉之急得到解决,严秀芳赶紧去种猪公司预定了仔猪。 2012年10月,养猪场购进了第一批仔猪1000头。正式投产后,严秀芳每天起早贪黑往返奔波在兴隆绵竹,长时间在圈舍里,查看圈舍温度和空气质量、清理猪粪,同时认真检查每一只猪的身体状况,悉心呵护着这一群仔猪。 投产一年多来,猪场共计出栏肥猪1000头,但一算账却亏损近20万。严秀芳并没有因此而打退堂鼓,冷静下来后,她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决定自己繁育仔猪。经多方考察,严秀芳购进300头“长白”、“约克”母猪和两只价格近万元的纯种杜洛克种公猪,进行场内繁育三元肉猪。“三元猪长势好、肉质好,售价高一点,肉制品厂都争着要。”严秀芳高兴的告诉记者,猪场60多头母猪将在六月底产下第一批三元猪。 经过一年多与猪相伴的历练,严秀芳逐渐掌握到规模养猪的市场经验,发现养猪必须有母猪才有盈利。去年11月,她又扩建了两间圈舍,并成功育肥猪出栏3000余头。“我希望能有200余头母猪,通过引进的先进技术,培育出优质品种,从而扩大养殖场的规模。” 严秀芳希望儿子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抽出时间带着孩子和丈夫出门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