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耄耋友情起波澜 巡回审判续旧谊
作者:王虹 责编:唐敏 编辑: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11-03    

近日,市人民法院剑南法庭成功调解一起八旬老人之间的民间借贷纠纷,让一段濒临破裂的半世纪友情重归于好。

2025年7月,剑南法庭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八旬老人,他颤抖地掏出一张略显陈旧的借条,对法官诉说:“几十年的交情,难道连这十万元都不值吗?钱我可以不要,但这口气我咽不下!”这张2023年出具的借条,记录了老人借给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一笔10万元的现金借款,现在对方不仅打电话无法联系,找到其住处也是人去楼空,不见了踪影。然而,除了这张薄薄的纸片,老人再也拿不出任何转账凭证或证人。证据单薄,案件胜诉前景渺茫。但看着老人花白的头发和焦急的神情,承办法官敏锐地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借贷纠纷,更是一场关乎半世纪友情的信任危机。两位老人从小一起长大,相互扶持走过了大半个人生,如今却因这笔借款和失联的误会形同陌路。法官决定,不能就案办案,必须深挖真相,给老人一个明白的交代。

案件审理陷入的第一个困境,是被告下落不明。法官按照老人提供的所有线索全面排查:拨打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发送信息石沉大海,前往其原住址查找,也只从门卫处得知“早已搬走多时”。面对僵局,承办法官没有轻言放弃。在近两个月里,法庭工作人员多方走访、反复查询,终于锁定了被告可能的新住址。然而,新一轮的寻找依旧碰壁。多次上门无人应答,事情仿佛回到了原点。转机来自一次细致的社区走访,一位邻居透露:“他听力很差,在家也听不见敲门声。” 这句话点亮了新的希望——不是人不在家,而是沟通的桥梁断了。

掌握了关键信息后,一个特别的“巡回审判”方案应运而生。法官决定,将“法庭”搬到被告家门口。巡回审理当天,承办法官一行早早来到被告住所外。他们反复敲门、拨打手机,能清晰地听到屋内的电话铃声,但门始终未开。考虑到被告严重的听力障碍,法官没有离开,而是选择在门外静静等待。这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当房门终于打开的那一刻,所有的等待都有了意义。面对突然到访的法官,被告十分惊讶。法官这才得知,他因听力严重受损,且独居在双层房屋内,根本无法察觉门外的动静。听完法官来意,他立刻表示配合,并坦言自己也一直在试图联系老友。

没有想象中的激烈争吵,被告第一句话便是满怀愧疚的“老哥,对不住,是我疏忽了!”真相随之大白。原来,两人都因年龄增长听力下降,在几次电话沟通不畅后,又恰逢双方先后搬家,彻底失去了联系,才酿成了这场“欠钱不还”的误会。被告当场郑重承诺,将尽快连本带息一并还清。两位老人在法官的见证下,握手言和,签署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和解协议。这份协议,化解的不仅是债务纠纷,更是横亘在两位老友心间的隔阂。

临走时,两位老人紧紧握着法官的手,声音哽咽道,“感谢法官想方设法帮我们找到了对方。要不是你们这么尽心,让我们消除了芥蒂,可能我们只有留下永远的遗憾了。”

(图片由市人民法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