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风采】王军:用三十三载春秋诠释教师本色
作者:周韵 尹翔 文/图 责编:李莲 编辑: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9-10
省骨干教师、省教学名师、德阳市学科带头人……在33年的教育生涯中,绵竹中学教导处主任、数学教师王军虽屡获殊荣,却始终谦逊如初。"我只是个普通教师,上好每节课是工作本分。"对他而言,荣誉不过是年复一年坚守三尺讲台结出的果实。潜心育人,才是他永恒不变的职业追求。 创新教法 激发学习兴趣 9月8日,绵竹中学校园内书声琅琅。在高三八班的教室里,王军正全情投入教学。他时而俯身与学生探讨解题思路,时而走到学生身旁看看演算过程,时而又回到讲台点拨关键知识点。下课铃响后,同学们将他团团围住,追问难题的解题方法、分享课堂上的思维火花,王军始终面带微笑,耐心解答。 数学既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也是一门精妙的艺术,仅凭热情难以胜任,更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与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王军及时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然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创新性地采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法,把日常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以“情境导入”的方式让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在教学方法上,他通过精心设置认知冲突点,让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求知状态中,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这种“欲言又止”的课堂氛围,成为了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法宝”。 “王老师总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讲得生动形象、简单明了。特别是他组织的小组互助学习,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共同进步。这些趣味性、新颖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完全感受不到数学的枯燥乏味。”学生李羽佳说。 潜心治学 夯实专业根基 王军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排列着各类数学书籍和教学资料,每一本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解题技巧和思路批注。 “做自己热爱的事,内心总会充满快乐。”从学生时代起,王军就对数学非常痴迷。在那个教辅资料匮乏的年代,他将教科书反复研读多遍,习题集做了又做,数学在他心中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1992年,初登讲台的王军虽略显青涩,却深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面对教学工作的挑战,他开启了全方位的专业淬炼之旅,系统研读学科专著夯实基础,虚心观摩资深教师课堂汲取经验。正是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让他的教学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其培养的学生中已有6人先后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王军不仅注重自身专业发展,更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几年前,他发现一名学生虽然学习态度端正,但数学成绩长期徘徊在中游。通过深入谈心,王军敏锐地察觉到问题核心,是其学习方法不当,自我信心不足。为此,他坚持利用休息时间,为该名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又通过渐进式目标设置,帮助学生重建信心。最终,这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大学。 今年7月,王军接手新高三年级教学任务时,不慎受伤需要拄拐行动,上下楼也特别不便,他原计划申请代课老师暂代数学教学。令他没想到的是,全班学生联名写信,真诚恳请他继续任教。这份沉甸甸的师生情谊让王军备受感动。经过师生共同商议,最终将教室调整至一楼。王军以更加专注的教学态度回报学生的信任,这段温暖的经历也成为他从教33年来最难忘的回忆之一。 团队引领 培育新生力量 9月9日下午,绵竹中学会议室内,王军与数学教师们开展教学研讨。他专注聆听每位教师的疑问,结合多年实践经验,从课堂架构到学习指导逐一解析,倾心分享教学心得,使在场的教师收获颇丰。 作为高三年级组主任,王军坚持业务精进与团队培养并重。他带领教学团队系统研究新课改政策,将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定期举办教学研讨沙龙,组织听评课活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倡导青年教师以资深教师为标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在王军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今已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 三十三载从教路,青春岁月中留下了王军耕耘的坚实脚步,学生成长的故事里也激荡着他们共同拔节的声音。展望未来,他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踏实做好教学工作,带领学生们在求知路上不断进步,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每一份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