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大学城
作者:周韵
来源:
日期:2018-05-23
——绵竹大学城发展纪实
在绵竹城东新区,有一座风格独特的大学城,这里,道路绿地相连,弦歌之声相闻。它集产、学、研于一身,并以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综合配套完善、开放式现代化的风格,成为我市人才培训中心、科技教育交流中心。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如今,大学城内各种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城市框架逐步形成,实现了从“高校聚集区”到“现代化新城”的蝶变,成为了宜居、宜学、宜业、宜游的聚集地。 瞄准“应用型” 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川天一学院是第一所入驻绵竹大学城的高校,占地1100余亩,共计投资27亿元。5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只见条条道路笔直宽阔、纵横交错,举目四望,那花团锦簇、蔚为壮观的鲜花广场和以英式欧伦风格建设的校园将现代气息与地域文化巧妙结合,十分美丽。校园内,学生们或漫步在林间小道,或奔跑在操场上,好不惬意。 “现场急救中最快速、最有效的止血法是指压动脉止血法。此法根据人体主要动脉的体表投影位置,用单个或多个手指向骨骸方向加压,以压闭动脉来止住伤口的大量出血。”来到院内现代化护理实训基地,护理专业老师正组织学生通过虚拟模拟和实景仿真等实验教学方法,尝试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据悉,这是该院大胆植入国际化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有效举措,它标志着学院向目前国际护理推荐的护理临床模拟教学体系迈进了一大步。 “高职院校决不能贪大求全,我们的主要目标就一个,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天一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文晓璋介绍,近年来,天一学院通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能做、能说、能合作的“三能”优秀学生,为绵竹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加强校企合作 助力人才高地崛起 去年3月,四川天一学院与德阳鼎达集团校企合作授牌仪式举行。德阳鼎达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裁尚庆荣,四川天一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文晓璋教授分别代表企业方和校方签署合作协议,并为学生实习基地和企业人才培养基地授牌。 “以前公司想要招聘到素养高、技术好的员工很难,现在有高校专门培养技术型人才队伍,我们再也不为这方面担忧了。”尚庆荣称,双方将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在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专业课题研究、信息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不仅是四川天一学院发展的关键词之一,还是为大学城聚集人气、聚合资源的一大秘诀,更是为学校与绵竹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四年时间里,四川天一学院积极进行校企联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人才、技术集聚优势,积极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活动。截至目前,该院通过政府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已经和我市30余家部门单位、医院、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为绵竹实现“人才强市”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工业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拉动三产发展 城市品质大幅提升 每逢节假日,往返大学城的12路公交车都异常忙碌,不少市民前往大学城娱乐休闲、品尝美食。 “现在的大学城越建越美,作为绵竹人,我感到十分自豪。”市民王丹丹漫步在大学城内,一边拍照一边感叹。她称,近年来,大学城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到小城镇建设等多维度破题,既实现了城市的更新再造,更提升了百姓的宜居生活。 不仅如此,大学城集聚效应还体现到了我市各行各业,小到吃穿住行游,大到城市变化,其中感受最为明显的是小商贩。 “这几年家乡最让人骄傲的就是在城东新区崛起了这座大学城,我亲眼见证了那里从平地到高楼,再到书声朗朗的情景。”今年40多岁的陈正元每天一大早就来到天一学院旁边的小摊点忙活,煮鸡蛋、炒青菜、卤猪肉,十块钱一份的卤肉饭,他一天能卖出五六十份。陈正元告诉记者,他家住东北镇双胜村,几年前因为征地拆迁就没田种了,整天闲得慌,看见不少村民在天一学院摆摊赚了钱,他也于去年在附近弄了个小吃摊子,一月能挣几千元,如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除了天一学院外的小吃集中点,旁边的副食店、理发店等店铺生意都比以前好了很多。据悉,随着后期大学城规模的继续扩大,大学城集聚效应将对我市第三产业带来将愈加明显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