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是我永远的牵挂
作者:王冰 文/图     来源:     日期:2013-05-12    
       清平是我永远的牵挂
       ——江苏援建者沈文华的故事


  地震前,他连清平这个名字听都没听过,因为对口援建,年逾50并患有严重高血压的他踏进了清平这个山乡,援建的几百个日夜里,他强忍着家中两位亲人相继去逝(嫂子车祸、母亲病逝)的悲痛,为清平百姓建起了“幸福家园”。清平“8·13”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他第一时间与清平乡党政领导取得联系,并于第二天下午从江苏赶到清平现场,帮助抢险救灾……如今,援建已经结束了,“清平人”沈文华还时时刻刻牵挂着清平的未来……
  ◆镜头回放:
  2008年8月,沈文华带着3亿援建资金满腔热情地来到绵竹,冒着飞石的危险跋涉了7个多小时进入清平乡。当他提着被石头割烂的旅游鞋站在清平乡四处环顾时,心中禁不住阵阵悲凉,往昔的青山绿水荡然无存,四面山上到处是裸露的山石,泥石流将王家沟整体掩埋一直冲进宽阔的河道,到处一片废墟,水、电、通讯全部中断,看不到人烟,只看到一群群乱跑的猪、狗……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
  艰苦的环境没有吓住沈文华,他带领援建者们不惧危险深入废墟,对清平乡环境、地质、农房损毁进行摸底调查,并很快制定出全乡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年10月29日,由江阴市援建的首期项目在清平乡破土动工了。道路不畅通,许多现代化机具都派不上用场,他们采用肩挑背扛的原始方式开始援建,当清平老百姓回来看到援建者们干得热火朝天的场景时,大家纷纷加入到重建家园的行列之中。
  ◆对话沈文华:
  记者:大家都很惦记你,你现在的工作生活情况怎么样?
  沈文华:我现在很好,援建结束回来后,市委市政府考虑到年纪的关系,安排我在人大工作,享受县级领导待遇,我们一起援建的同志安排也都很好,我们都非常满意。请代我向清平老百姓及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志们问好,谢谢大家的关心。
  记者:援建结束后,你又回过清平吗?
  沈文华:回来过好几次,去年秋天我还陪同我们江阴市委书记来过清平,看到现在清平乡建设得那么漂亮,我们感到非常欣慰。虽然援建工作结束了,但我们对清平的感情永远在,时时都牵挂和关注着清平,看到“4·20”雅安地震的消息时我心里很着急,担心清平受到波及,马上就给清平乡领导打电话,听他们说没什么损失后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记者:听说“8·13”泥石流发生后你哭了,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沈文华:当时我们对清平的援建工作已经结束,我已回到江苏,听说清平乡遭遇特大泥石流我第二天就赶到绵竹,搭直升飞机上了清平,看到整个清平几乎都被泥石流掩埋,我一下子忍不住就哭了,为清平乡再受巨创难过,也为我们几年辛苦付出的心血惋惜,那种心情简直说不出来,不过一切终于过去了。
  记者:现在你对清平最大的牵挂或者说希望是什么呢?
  沈文华:清平环境条件很适合发展旅游产业,援建期间我们也尽量考虑到这一点。我还写了论文《浅议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清平——旅游》,被评为二等奖。我希望清平乡在开发矿产资源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开采,不要浪费资源更不要破坏环境。绵茂路过几年就可以打通,这是清平未来旅游发展的最大契机,现在就应该着手产业规划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记者:现在回头来看援建工作,你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沈文华:最大的感慨是对口援建是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帮助灾区科学重建家园的一个伟大创举,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有的伟大创举。而对于我们援建者来说,援建工作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一种触动内心思想、净化心灵和感情的一种全面提升。
  采访手记:采访中,沈文华反复提起清平的旅游业该如何发展,产业该如何规划,多次强调说他曾是一个清平人,从那些点点滴滴的牵挂中,记者感受到他对清平那份难以割舍的深情,那份来自千里之外的牵挂和大爱令人动容。
  ◆梦想:
  我希望绵茂路打通时,我能与江阴的旅游团队第一时间来到清平,见证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让两地群众共同见证清平的腾飞发展。——沈文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