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绵竹:体教融合赋能量 活力校园“动起来”
作者:唐妮 尹翔 文/图 责编:唐敏 美编:罗凯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12-12    

在绵竹市各中小学校,体育运动不再局限于体育课上,在大课间、课后延时服务、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体育运动贯穿于每个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踢足球、打篮球、花样跳绳……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营造出了人人参与、生机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更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自2016年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以来,绵竹市始终坚持“整体推进、特色发展、全面育人”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五育并举”,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深入实施体育美育浸润行动,促进体教融合发展,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多彩大课间 活力满校园

 12月10日上午10点,在南轩小学大课间时间,同学们快速来到各班指定位置排队集合。随着动感的音乐响起,同学们纷纷拿起脚下的足球,跟随着音乐的节拍,开展特色足球操大课间活动。一时间,操场上热闹非凡,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为了打造学生喜欢并且期待的大课间,我们设计大课间活动时将足球特色运动与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打破大课间整齐划一、一操到底的传统模式,为学生搭建更多展示自我、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平台。”据南轩小学体育教师钟国兵介绍,该校以特色大课间为引领,通过构建完善的足球梯队体系,每年定期举办班际足球联赛等,形成“人人爱足球,班班有队伍,周周有赛事,年年有联赛”的浓厚氛围。

据了解,自2016年起,绵竹市勇于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并实施室内+室外的大课间新模式,创设“151”绵竹特色大课间,打破了天气、环境、时间、场地等多重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运动空间和机会。书法操、踏板操、武术操、篮球操、足球操……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绵竹各学校打造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学生运动由个别变为全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特色体育课 点亮新风采

下午3点,在遵道学校操场上,花样跳绳课准时开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依次练习着交叉跳跃、双摇、侧摇、脚花等技巧动作。彩色的跳绳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弧线,与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

“我刚练习花样跳绳时,手脚很不协调,经常绊倒,感到非常沮丧。”学生唐瑾怡告诉记者,经过不断地练习,她逐渐找到了节奏感,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有难度的技巧动作,让她特别有成就感,也慢慢爱上了这项运动。

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效果,绵竹市在健全学校体育相关机制的同时,不断创新形式,加强体育教研,构建起“智商、情商、动商”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深受学生欢迎。全市15所体育联盟实验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引进和发展了一项或多项以“三大球”和“新兴体育运动”为主的特色大体育教学内容,形成了“一校一品”的体育发展模式,全力推动校园体育蓬勃向上发展,筑牢学生健康成长根基。

课后延时趣味多 健康运动强体魄

田径跑道上,同学们进行着长跑、短跑、接力赛等项目的训练;排球场上,同学们时而大力扣杀,时而奋力扑救,每一次跳跃都展现了良好的排球技巧与团队协作能力……下午4点半,课后延时服务期间,侨爱道行中学的操场上人声鼎沸,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同学们放松身心,尽享运动带来的乐趣。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为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侨爱道行中学秉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目标,切实抓好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兵乒球等广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引入延时课堂,在保证质量上狠下功夫,掀起了校园运动的热潮。如今,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该校师生的一种文化自觉和生活方式,校园体育文化逐渐形成并不断壮大。

“每到下课时间,乒乓球场、篮球场的人总是满满的,运动、锻炼成为我们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学生何雨茹告诉记者,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大家踊跃参与,既锻炼了身体,也为更好地学习打下了基础。

今年以来,绵竹市各学校将体育活动纳入课后延时服务,帮助学生培养兴趣、锻炼身体,已开设运动类特色课程十余门,覆盖学生达2万余人。落实“学生在校活动一小时”要求,广泛开展以“三大球”为引领的健身活动,各校坚持常年举办全员运动会和秋季运动会,实现了课程育人与活动育人的效果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