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瞬间】父母替脱贫残障儿子签器官捐献表:用另一种方式回报社会
作者:唐妮 曾海峰 文/图 责编:唐敏 美编:姜世琼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11-29
11月27日,家住孝德镇洪拱村8组的八旬老人张德兴老两口带着残障儿子张建国来到孝德镇政府,在绵竹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替儿子签下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承诺在张建国去世后,将他身上有用的器官全部无偿捐献给社会,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感谢社会各界的帮助。 张建国今年52岁,未婚,无子女。1岁时因一场意外导致大脑损伤、智力低下,被鉴定为智力二级残障,生活完全无法自理,是村上的一名五保户,也曾是孝德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市应急局和孝德镇的对口帮扶下,张建国享受了医疗救助减免政策、国家特困供养人员政策、小额意外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扶贫政策,于2015年实现脱贫。 党和政府的各种帮扶政策,张建国的父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张建国每个月都有固定的生活补助,村干部和帮扶干部也常常过来看望,让他在生活上不愁吃不愁穿,我们很感激,也想着做点什么来回馈社会。”张德兴告诉记者,儿子除了智力低下外,身体其他地方一切健康。去年,在偶然间得知可以申请遗体捐献的事后,经过详细了解,老两口便通过帮扶干部联系上市红十字会,表达了想要捐献儿子遗体的意愿。“没有政府的好政策就没有张建国现在的生活。人活着一定要有感恩之心,他没有其他能回报社会的方式,只希望在生命结束之后,他的遗体能够为国家的医疗事业和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帮助。”张德兴说。 在当天的仪式上,张建国及其父母、兄长在听了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遗体捐献的注意事项后,郑重地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按上手印。随后,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向张建国发放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证书,标志着他正式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 “遗体捐献不仅需要打破传统的观念,更是对生命的重新定义。我们对张建国一家人的行为表示深深地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他们心怀感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展现了乡村振兴路上脱贫户与和谐社会的双向奔赴。”孝德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赵一超表示,该镇将一如既往地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同时,也希望这种大爱情怀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遗体捐献工作中,共同为社会的进步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带去生的希望,让爱心在世间传递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