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了却最后心愿 病床前签下遗体捐赠书
作者:刘菲 文/图     来源:     日期:2013-03-13    


  “我要捐出遗体给医学科学事业,为他人造福。这是我最后的心愿。”3月8日上午,身患直肠癌晚期的刘应全在病床上用颤抖的双手在《遗体(器官)捐献申请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生都是活雷锋
  今年55岁的刘应全是我市一名普通农民。3月9日上午,当记者在市人民医院见到刘应全时,躺在病床上的他生命垂危,只能依靠呼吸机及液体维持生命。在病床旁一直守护着他的老伴周学莲及村里邻居向记者讲诉了刘应全的一生。
  1976年参军的刘应全于197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6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曾荣获8次嘉奖。1987年绵竹大旱,为了寻找水源,帮村民恢复生产,刘应全踏遍全村,四天未曾合眼;1991年,万亩河滩土地开发中他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在治理绵远河工程中他始终战斗在第一线,荣获一等功光荣称号……“平日里,他就一直都是老好人,村里谁家有困难他都要去帮上一把。”一位邻居说。
  ■生命最后散余热
  平日里习惯帮助别人的他,在生命最后的尽头也不忘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周学莲告诉记者,丈夫患病1年多来从未提过捐献遗体,直到前几日病情加重,才叫上家人,在病床上说出了自己要捐遗体的想法。“你们不同意,我就拔了液体,不再治疗!”无法接受的家人在刘应全的坚持和劝说下,逐渐从妥协转到了支持。
  “老伴,我答应你,你走之后,你的器官会用到需要的人那去。我,还有我们的孩子,以后子子辈辈都会像你学习,将器官捐献出去,帮助其他人延续生命。”妻子的话感动了刘应全,他使出全部力气,紧握住妻子的双手。“我相信捐献以后,老伴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重生,别人可以通过他的眼角膜看世界,用他的器官延续生命。”周学莲泣不成声地说。
  ■希望影响更多的人
  3月9日上午,刘应全生命垂危,一度陷入休克,是对妻子的承诺及最后确认遗体捐献流程的心愿让他挺过鬼门关。“我们之间有个约定,我支持他捐献遗体,他答应我尽力撑下去,让我多看他几眼。”周学莲说,上午丈夫高烧不断,还念念不忘要她按照流程通知红十字会,希望在生命的最后见到红会工作人员,确认自己的遗体是否能帮助到需要的人。“能帮助到别人,我们也安心了,他之前说,作为共产党员,他希望最后能做点有益的事情,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中。”
  市红会工作人员在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向刘应全详细讲解了遗体捐献流程。红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器官或者遗体捐献的缺口很大,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捐献的队伍中。
  生命如此珍贵,“入土为安”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刘应全却选择捐赠遗体的方式来报答社会,这种在生命尽头所表现出的洒脱与从容,让我们感到钦佩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