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绵竹:砥砺奋进再启新程 书写转型发展故事
作者:唐妮 蒋丽萍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10-15    

历史见证壮阔的征程,时间镌刻奋斗的足迹。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绵竹一代代建设者接续奋斗、不懈努力,让这座城市从“一业独大”到“多业共兴”,从“因矿而兴”到“向绿逐富”,完成了华丽的蜕变。虽历经沧桑,这片热土却始终生生不息。着眼当下,绵竹儿女纷纷沐浴着发展的春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向新而行、砥砺奋进,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勇毅前行之路,书写着产业兴旺、富民强村的转型发展故事。

谭明凯:

从离乡人到新农人 逐梦沃野“蹚”出兴农致富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年轻人向往在大城市一展拳脚,拼出一番事业,纷纷离开农村“孔雀东南飞”。家住绵竹市麓棠镇长白村2组的谭明凯便是其中一员。

2016年之前,谭明凯常年奔波在广州、上海、贵州等地,从事建筑行业管理工作。2016年年底,他回到家乡绵竹,成为一名追随时代步伐的“新农人”。从农业的门外汉到乡邻称赞的种田好手,近十年来,谭明凯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蔬菜种植,不仅完成了返乡创业的梦想,还带领很多村民走上了规模化农业种植的道路。

10月8日上午,暖洋洋的太阳洒向大地。在麓棠镇鑫捷家庭农场,谭明凯正忙着和工人们将新鲜采摘的茄子装车,即将运往成都、绵阳等批发市场。而在接连成片的田地里,四季豆、螺丝椒、豌豆尖即将进入采摘期,车前子、川芎正茁壮生长。

“回到农村后我才发现,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广袤农村既有美丽‘风景’,也有大好‘钱景’。”谭明凯说,从2016年底开始,他陆续在长白村流转了近200亩土地,建起11个蔬菜种植大棚,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多元化种植粮油、时令蔬菜和中药材,并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 

通过外出考察和学习,谭明凯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先后引进了无人机、插秧机、烘干机等先进农机设备,从种植、管理到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机械化操作不仅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还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谭明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水稻为例,从耕地、插秧、管护到收割、烘干,均采用机械化作业,每亩地可节约成本300元左右。

在谭明凯的眼里,农业在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的加持下,从种到收,再到存储、销售,每个环节都能“刨金”。于是,他购买了大量的书籍学习,并虚心向农技专家讨教,还多次外出参加各类农业发展培训,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经验。选良种、用良法,使用绿色防控技术,使谭明凯种出的农作物不愁销路。他也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植高手,相继带动了身边10余位返乡村民从事农业生产。

“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也是我发展农业的愿望之一。”谭明凯说,因为他采取的是菜——稻——菜轮种的方式,所以田里一年四季都有农活做,这些年来稳定吸纳了20余名当地村民从事田间管理工作,平均每人每年能增收1.5万余元。

如今,在绵竹农村,一批又一批青年人选择归燕回乡,像谭明凯一样成为“新农人”。从“人拉肩扛”到全程机械化,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他们开得了新农机、玩得转新农技,种田引入新花样,将传统农耕经验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李明万:

从矿工到旅游从业者 “靠山吃山”共享生态发展红利

秋日里,群山环抱的清平镇仿若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在小火车上赏山色、帐篷里面数星星……昔日以采矿为生的小山村,经过文化挖掘和艺术包装,摇身一变成为山清水秀的热门旅游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观光游览。

9月28日,在盐井村2组,“里外”民宿的老板李明万正在收拾客房,打扫卫生,为迎接国庆假期即将到来的客人做好准备。“今年夏天,客人是一波接一波,房间全部爆满,收入十分可观。”李明万笑着说,如今的生活,在矿山刚关闭时想都不敢想。

1957年出生的李明万是清平镇转型发展的见证者。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清平镇因磷矿而兴,顶峰时期,该镇拥有200余口矿井,年产矿石超过200万吨,丰富的磷矿资源成为了清平人眼中的“香饽饽”。“当时的盐井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家家户户的收入来源几乎都与矿有关。”那时,李明万在矿上从事会计工作,工资待遇不错,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滋润。

▲清平镇供图

随着对磷矿资源开采的持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2017年,国家全面治理整顿矿山,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清平镇地处大熊猫国家公园和九顶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面对环保政策收紧,不惜壮士断臂,将辖区内磷矿开采企业全部无条件关闭,拆除关闭矿井地面生产生活设施并完成生态复绿1.5万平方米。同大多数盐井村人一样,以矿为生的李明万下岗失业了。“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在家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总要找个事情做。”回忆起那段因生计而迷茫的日子,李明万依然记忆犹新。

▲清平镇供图

矿井关停后,绵竹市委、市政府领导经过多次实地调研,为清平镇确定了“矿区变景区、矿车变观光小火车、矿工变第三产业从业者”的发展战略,全力推动转型发展。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李明万和家人商量,拿出20余万元积蓄,将家里的房屋改造成民宿,成为村上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完成了从矿工到旅游从业者的华丽转身。李明万告诉记者,清平镇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再加上政府启动了多个矿山复绿治理项目,并相继打造了小火车环线、露营基地、矿工创业街区、玻璃水滑道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慕名前来旅游、避暑的人越来越多。夏季旅游高峰期时,他家的民宿一房难求,平均每月收入三四万元左右,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从矿山关停到生态修复,再到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清平镇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现了从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靠山吃山”,转变为通过保护环境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靠山吃山”。如今,该镇共有各类农家乐、民宿210余家,其中90%以上的经营者都是曾经的采矿工人,他们在一次次蜕变中尝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甜头,在家门口共享生态发展的红利。

▲清平镇供图

“前两年,绵茂公路通车了,大大改善了清平镇的交通环境,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也大幅提升,这给我们发展民宿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机遇。”谈起未来,李明万充满信心,他准备将家里的民宿进行改造,给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