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中秋】什地墩子酥:三代坚守 传承记忆中的老味道
作者:李露平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9-04    

随着中秋佳节临近,传统手工月饼备受市民热捧,它不仅是酥香的糕点,更是传统与创新交汇处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满满的乡愁记忆。在绵竹市什地镇,一家历经祖孙三代传承的墩子酥用40年的传承与坚守,让传统手工艺留住了人们舌尖上的记忆,成为“最中秋”的味道。

和面、揪面团、包油酥、擀面皮、包沙、包馅……记者在什地场镇卢氏墩子酥制作间里看到,第三代掌门人卢春梅和工人们正在忙碌。经过十余道繁复工序的制作,一个个墩子酥生胚已然成型,再经过20多分钟的烘烤,酥软香甜的墩子酥便新鲜出炉。顿时,屋子里香气四溢,一个个色泽金黄的墩子酥月饼让人垂涎欲滴。

层层起酥的面皮包裹着鲜甜美味的馅料,一口咬下,糯软香甜迸发在唇齿之间……历经40年风雨,这家“老字号”早已在当地群众心中烙下难以磨灭的味觉印记。“酥松柔软、味道可口,我对它‘情有独钟’呢。”早早等候在此处的顾客郭立明谈及墩子酥便赞不绝口。他说,墩子酥整个生产过程都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不仅味美而且价廉,是他每年必买的“中秋味道”。

“手工月饼看似工序简单,但有许多讲究。过程一环扣一环,稍有不对味道就不一样了。”对月饼生产的每个过程,卢春梅都严格把关。她说,一个墩子酥好不好,除了12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制作完成外,还要观察它的表面光泽度,面皮是否分层,馅料是否饱满等,完全马虎不得。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到八月十五,便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40余天的时间里,能够销售10万余个墩子酥,有时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除了成都、德阳的顾客外,墩子酥还吸引了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顾客感受中式糕点的魅力。

“也许正是坚守祖辈留下来的传统,才有了今天的家喻户晓。”卢春梅说,在保持传统口味的同时,她也会关注中式糕点的新趋势,尝试市场上的新食材。为了做出更美味更健康的食品,这些年,她在制作工艺和口味上进行了改进,新增了麻饼等多种口味。尽管馅料在变,但传统手工的初心不变。“我最大的追求就是让大家吃得安心、放心,为大家留住儿时的味道和记忆。”卢春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