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盲人兰海波的“音乐之路”
作者:张娟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9-03
8月28日,在汉旺镇拱星集镇社区,盲人兰海波正埋头为一款游戏进行声效制作。他把家中的一个房间布置成了音乐工作室的样子,四周的墙面贴着隔音棉,电脑占据了办公桌面的绝大部分。他说,很多人认为盲人的出路就是推拿,可他偏不信,凭借着先天的音乐天赋和后天的刻苦努力,音乐成了带给他“黑暗”世界里的一束“光”。 追寻音乐梦想 开启别样人生 在不到1岁的时候,兰海波双眼先后患视网膜母细胞瘤,被迫摘除眼球,失去了光明。然而,父母从小就把他当正常孩子一样抚养,让他与正常孩子一起去游泳、学自行车。那时,从小爱敲敲打打的兰海波让父母觉得他是个顽皮的孩子,锅、碗、瓢、盆,只要是能发出声音的东西他都喜欢拿来敲两下。但兰海波的父亲从没想过,孩子这样的行为是源于天生的乐感。 2001年,12岁的兰海波进入什邡市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在学校里他喜欢上了洞箫。“那是一种有别于悠扬笛声的另一种感觉。”人生中的第一支洞箫是父亲给他买的,他很喜欢。听了《西游记》电视剧中孔雀公主用葫芦丝吹奏的音乐后,兰海波又试着自学吹奏葫芦丝,“当时觉得那声音只应天上有,太好听太美妙了,从此便深深地爱上了。”或许因为天生的乐感,他对很多乐器都有新鲜感。后来, 他还买了书本和教学光碟,在家自学了弹奏吉他。 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什邡市特殊教育学校校舍被毁,兰海波转入重庆市盲人学校学习声乐。在学校一位盲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还学会了作曲。2010年毕业后,他进入北京“我的梦残疾人艺术团”担任歌手,开始了全国各地的演出,在此期间还自学了音乐编曲和制作。艺术团的生活让他增长了很多见识,也尝了不少苦头。“始终不喜欢这种生活,还是想安定下来搞音乐。”在与家人沟通后,兰海波结束了四处漂泊的生活,一心朝着音乐梦想进发。 自学编程技术 为盲人开发软件 离开艺术团后,为了攒钱买设备搞音乐,兰海波进入南京一家软件公司,从事销售和客服工作。在那家公司里,所有的客服人员都与他一样患有视力障碍,他们服务的人群也是盲人,公司制作的主要产品是面向视障人群的读屏软件。 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兰海波开始自学编程,并在公司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参与一些项目的软件开发和测试。“虽然我对软件挺感兴趣,但真正开始学起来,却面临很多困难。”他说,书本上很多操作是用图表或者演示图像来介绍的,扫描以后读屏软件仍无法翻译出来,他只能请朋友转化成具体的文字描述出来。 作为一名客服,兰海波每天都需要和大量客户及信息接触,而原本的后台操作系统是网页版的,对于盲人来说页面信息量过大,依靠电脑读屏软件处理效率显得有点低。为了方便大家,他开始摸索制作一个桌面软件。这对于视力正常的程序员来说或许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他来说,单交互界面设计图标位置的更改,因为目不能视,就要耗费成倍的时间和精力,他要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框架,测算整体框架的大小、各个图标的点位坐标。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后,软件终于做成,经过测试和修改,至今他的客服同事们仍在使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残障群体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多元化就业,而音乐编曲和有声后期,是许多视力障碍者希望接触和学习的。经过两年时间的准备,兰海波于2019年创建了专门针对视力障碍者学习音频制作和音乐编曲的网站,并自己录制了音频制作的相关课程,免费提供给视障者学习。如今,全国已经有超过万名视障者学习了这门课程,许多人通过学习后,能用这项技术为自己创造收益。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编程技术,无偿开发了一系列辅助软件,协助视障者在音频制作和编曲的过程中解决一些问题,让视障者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如果有愿意做的事情,就去试一试。现在对于盲人来说确实还有一些困难,但我想只要鼓励自己往前走一步,就有办法可以克服。”兰海波说。 成立工作室 希望能出自己的原创作品 在兰海波看来,音乐是与灵魂有声的交流,它能治愈心灵,能代替语言与世界沟通。它能使受到打击的人走出阴霾,笑对人生。 2021年,兰海波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云声文化传媒,主要从事版权音乐的创作和编曲,为有声图书、手机、游戏等制作音效。在工作之余,他还参与了国内的许多公益讲座,担任音频制作技能培训讲师和音乐编曲讲师,为视障者讲解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帮助他们学习音频编辑。 “只要想学,一切都来得及;只要敢想,就一定可以去做。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创作一张属于自己的专辑。”展望未来,兰海波说,虽然在追逐音乐梦想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他还是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视障者能加入到他的工作室来,与他一起去奋斗、去创造,用音乐传递乐观与坚强,共同缔造“生命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