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风采】李林:乡村振兴路上的“热血尖兵”
作者:李露平 曾海峰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8-06    

盛夏季节,在富新镇清狮村13组养殖户罗小蛟的渔场里,种类繁多的金鱼和锦鲤在池中摇头摆尾,悠然自得。鱼池旁,该村党委书记李林一边向罗小蛟了解渔场发展情况,一边将其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一一记录,以便帮助他解决和反馈。

不同的战场,一样的初心。从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到服务群众的基层干部,李林始终秉持着爱党爱民的初心,把军人本色融入到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兵支书”的使命。

创新“跨界”合作 赋能乡村振兴

2002年,李林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一线。起初,他只是一名村治保主任,但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踏踏实实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2021年,李林凭借出众的工作能力获得了村民的认可与支持,成功当选为清狮村党支部书记(现为清狮村党委书记)。

因清狮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且收入来源较为单一,突破集体经济发展瓶颈成为李林上任之初急需解决的问题。

“村集体经济要壮大,村民的腰包要鼓起来,还得靠发展产业。”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李林结合外出学习经验和上级部门的指导,与邻近两个村的“兵支书”达成了“村村联合,抱团发展”共识,三方以“飞地经济”的模式展开“跨界”合作。

2023年2月,通过整合市委组织部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由清狮村、吉兆村、杜茅村三个村共同出资3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700万元,一个集大米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万吨优质大米加工厂在清狮村10组建成投用。目前,加工厂可实现日产大米100余吨,年营业额达5000余万元。同时,带动周边1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跨界”合作为清狮村集体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2021年至今,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8万元,其中,万吨大米加工厂为村集体创收8万元。“如今,我们村的集体经济项目除了万吨大米加工厂外,还有观赏鱼基地、蔬菜储运中心。”李林说,今年该村还将落地低空飞行基地项目,届时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为村民提供20余个工作岗位。

用好“兵支书” 当好“守护人”

清狮村两委班子有5名退役军人,当富新镇党委将首批“兵支书”工作室试点放在清狮村时,李林时常琢磨“吸收更多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的想法变得更加清晰。他充分运用“121齐步走”工作法,勇于担当、履职尽责,成为村民身边的带头人、守护者、贴心人。

走进清狮村10组,生机勃勃的田野旁是一条宽阔平整的产业路,也是通向百姓心中的“致富路”。作为绵远河现代粮油园区(富新片区)二期的建设项目,产业路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影响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道路运输不畅的问题,更能为该村的产业发展打通“毛细血管”,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虽然绵远河现代粮油园区(富新片区)的核心区和首启区在文永村,但我依旧想尽力争取为村里的农业产业发展打好基础。”李林说,让清狮村能够融入绵远河现代粮油园区建设是村两委以及村民们的心愿。于是,他全力向镇党委政府争取到绵远河现代粮油园区(富新片区)建设二期工程,建设产业道路和排灌沟渠1.7公里。目前,产业道路即将进行第三期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把清狮村与园区核心区域相连接,构建一体化发展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当年军营铁骨硬汉,今日乡村振兴尖兵。无论角色怎样改变,李林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镌刻在内心深处。在他的带领下,该村的治安巡逻、矛盾化解、防灾救灾、产业发展等有了由11名退役军人组成的新戎志愿服务队的精心“守护”。村里的1100米生产出行道路、740米沟渠以及1口深水井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我会继续奋斗,以军人之品格,守护好村民的幸福生活,让清狮村发展得越来越好。”李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