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风采】 李拥民:老兵变身“新农人” 创业种出“致富果”
作者:周韵 廖辉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8-01
仲夏时节,九龙镇棚花村“云度澜山”家庭农场种植的晚熟桃陆续成熟,圆润饱满的果子压弯枝条,在阳光的映衬下格外粉嫩。农场主、退伍老兵李拥民忙着分拣、装箱,脸上溢满丰收的喜悦。“我种植了120亩水果,目前有30亩桃子可以采摘,今年产量还不错,收益也比较可观。”家庭农场是李拥民打造的农旅结合“新名片”,也是他返乡创业的梦想舞台。今年,李拥民被评为德阳市“最美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之星”。 转换“阵地” 返乡创业当起“新农人” 今年50岁的李拥民于1993年入伍,1996年退役。3年的军营生活,锻造了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品质,也为李拥民后来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退伍后,李拥民先后在企业从事销售、管理等工作,未来可期。然而,在农村长大的他,对乡村有着深深的情怀,这份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强烈。 “这些年,我一直在外漂泊,内心毫无归属感。我很想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李拥民返乡创业的念头并不是偶然萌生,在他看来,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禀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必定有大作为。 2020年,李拥民经过市场考察和调研后,看中了花卉种植的前景,便在棚花村流转了90亩土地,种植绣球和月季。起初,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和销售经验,90亩花卉只存活了一半,余下的花卉销路也不好,造成大量资金亏损。 意识到自己不能当“甩手掌柜”后,李拥民积极学习种植技术,做好田间管理,并通过订单将花卉销售至成都、上海等地。2023年,他卖出花卉50余万盆,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 在创业过程中,李拥民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村民袁发会是花卉种植基地的老员工,她在这里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学到了花卉种植技术。“我每个月收入大概2000多元,务工近便还能照看家里,很不错。”袁大姐说,随着乡村旅游元素越来越丰富,村民们纷纷开办起了农家乐、民宿,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永葆本色 多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每年三月,九龙镇棚花村五彩油菜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吸引了成群结队的游客徜徉花海,尽情享受春日的美好。“今年,我们农场联合镇村共同举行了千人坝坝宴活动,1000余名游客在花海中赏春光、看表演、品美食、饮美酒,有效推动了沿山旅游持续升温。”李拥民说。 投资高回报慢,是从事农业产业的典型特点。为了让自己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摆脱传统单一的经营模式,2022年,李拥民成立了“云度澜山”家庭农场,并加强与省农科院合作,引进了彩色油菜花品种,打造观赏基地,连年举办油菜花节,并陆续培育绣球花、月季花等上百个品种,多方位满足游客赏花需求,打响了农场知名度,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今年1至3月,棚花村共吸引10万人次游客前来赏花,不仅带动本村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发展,同时进一步擦亮了棚花村旅游品牌,引来更多民宿老板、企业家等“新农人”前来创业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棚花村的旅游业态。 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李拥民的信心越来越足。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今年,他出资700万打造的五彩澜山农业综合体已经建成,将通过进行“新农人”孵化、农产品展示销售、旅游接待等,进一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带动当地旅游持续升温。 “乡村要振兴,就得转变思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子,让村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共同富裕。”李拥民表示,他还将修建高端民宿,拓展更多消费场景,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同时,继续抓住“菜花节”“梨花节”“赏果节”节点,举办绣球花展、月季花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棚花村的花卉知名度,示范带动更多人投身家乡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