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撑起了戏台
作者:王冰 文/图     来源:     日期:2013-02-19    
  一个人撑起了戏台
  ——记绵竹“被单戏”传人陈远立


  2月12日上午,剑南老街古戏台对面锣鼓铿锵唱腔悠扬,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一个小小舞台观看着。舞台上,两个小木偶正围着一只小老虎打。演到高潮处,兄弟俩的呼唤声、虎吼声及锣钹鼓锤声,仿佛数人协同演出的一出精彩戏剧。可这些声响全都从一个仅容一人的小小围子内传出,让人疑惑不已。一些小孩子迫不及待地轮番趴在地下往围子里瞅,有的大人也忍不住好奇拉开围缝往里张望。可瞅来瞅去,围子里只有一个老人,手执木偶脚踏大鼓,嘴里又唱又念,连两腿膝盖、腿肚上都绑有镲子、大钹等乐器,不时用手肘或膝盖撞击锣钹,一个人脚不停手不住地演绎着精彩。
  这位老人名叫陈远立,今年已经61岁了,是我市广济镇鸡心石村二组村民,经常在我市各地及周边一些县市表演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被单戏而闻名,他是我市已故被单戏艺人邬家喜亲传弟子,也是我市目前还坚持被单戏表演的唯一一个被单戏民间艺人。
  何为被单戏?“台帷如被单,一人一戏班,天下众生相,都在指掌间。”这是清代一诗人在街头观看被单戏后即兴吟出的一首诗。
  被单戏是利用一张桌子,将桌子四角绑上四根竹竿,然后再将一块被单一样的布围住竹竿,这样搭成了被单戏戏台。演员的拇指、食指、中指分别套入空木偶的衣袖、头部等处,通过几根手指头的活动进行动作表演。同时,演员还需变幻声音演唱不同角色,并配上锣钹大鼓、唢呐、二胡等乐器演奏。陈远立告诉记者,被单戏是他的祖师爷王世海于明末清初从河南学的肩担戏后经演变所创立的一种民间新剧种。当年王世海去河南办事,后因无盘缠回家,就拜当地的艺人学肩担戏,学成后,他一只烂铜盆一床破被单,像货郎一样挑着行头从河南一路表演糊口回到四川,回来后王世海结合川戏和木偶戏创下被单戏。被单戏表演者只能是一人,在台帷里独自同时说唱不同人物演奏不同乐器,被单戏的行头一般也都是艺人自己制作。因被单戏里的众多演唱角色和乐师均由一人承担,所以能够演唱的艺人十分罕见。陈远立的师傅邬家喜是享誉川内的有名被单戏艺人。1981年,29岁的陈远立拜邬家喜为师学被单戏,跟师学艺在各地农村演出,吃尽酸甜苦辣学艺才成。学成后他就开始单独演出,除了在绵竹公园、茶馆等地以及祭祀庙会上演出,彭山、眉山、夹江、红崖、新津、双流及德阳周边各县市区都去过,大多是偏僻山区乡村。
  陈远立说,虽然被单戏只一个人表演,但表演中讲究正四锤,一句台词伴以锣钹鼓锤,一点都不枯燥。像表演《穆桂英挂帅》时,他唱一句:“本帅出朝!”脚下敲打锣鼓“咚、转”,再唱句“地动山摇!”“咚、转!”这样一来,便显得十分风趣逼真有气势。他告诉记者,他能在一部戏里同时演唱男女老少多个角色,最多一出戏可以有十余名人物,为了演出逼真,他还学会一些口技,他不仅熟记《打老虎》、《猪八戒背媳妇》、《百花楼》、《借亲配》等数十部戏文,还自行根据计划生育政策及五讲四美等创作了《多子记》、《五讲四美》等新的被单戏,寓教于乐很受老百姓欢迎。“5·12”大地震将陈远立家的房子震垮,收藏多年的“被单戏”行头也被砸的七零八碎。后在广济镇政府的支持下,他将行头重新修补好并添置新衣,继续到处表演被单戏,如今,他常年活跃在广济、洛水等地茶馆、庙会等地,逢年过节或谁家红白喜事时,他经常被请去包场表演。
  自邬家喜去世后,他的几个徒弟也陆续停止表演,目前,就只有陈远立还在坚持被单戏表演。市文化馆馆长吴正孝说,被单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宗留下的东西,应该传承下去,目前,我市文化部门正在为被单戏申遗办手续。为了让大家了解被单戏,今年春节期间,市文化馆请陈远立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三连续三天在剑南老街表演,深受市民们欢迎。
  演出现场,一些群众问陈远立收不收徒弟,陈远立说能有个传人是他多年心愿,只要有人愿意学,他一定用心教,他不想被单戏在他手里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