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之歌】汤浩:24年专注“一根电缆”
作者:李露平 廖辉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6-04    

编制技术方案、梳理生产难题、分析故障原因……当清晨的阳光穿过玻璃窗洒在办公桌上,汤浩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简单地了解情况后,汤浩迅速起身,一头扎进生产车间,寻求问题解决之法。

匠者,必术业有专攻。在与电缆朝夕相处的24年里,中航宝胜(四川)电缆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汤浩传承弘扬工匠精神,用坚持和努力、钻研和创新,助力企业成为西南地区线缆行业的引领者。

在“攻”字上求突破 “问题”变“破题”

在同事眼中,哪里有困难,哪里有急事,汤浩就会出现在哪里。这个专攻“疑难杂症”的高级工程师不仅能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还潜心于深挖数据和技术创新,成功解决了一个个“卡喉”问题,让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是真正有“两把刷子”的技术能手。

一根看似普通的电缆,隐藏着无数技术与创新。2019年,该公司决定启动高压电缆立式绝缘挤出生产线绝缘偏芯改进项目。项目一旦完成技术攻关,高压电缆质量保障能力将得到大大提升,并能填补公司承接对偏芯度及结构稳定性有极高要求的高端客户的能力空白,为拓展市场注入一剂“强心剂”。

为攻克这一技术难关,汤浩主动请缨负责项目攻关。他带领攻关小组,通过电脑模拟、生产实际验证,对进口挤塑机核心分流器分步打磨,不分昼夜地反复研究、试验。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攻克了偏芯度无法控制在7%以内的难题,将高压电缆偏芯度从原来只能达到7%至10%,降低到稳定的3%左右,最佳状态达到1%;绝缘线芯圆整度提高,材料耗用降低3%。同时,在满足各项指标的情况下工序生产效率提升了10%。

在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后,汤浩又将目光聚焦到了“如何提高电缆使用寿命”中来。“从2021年起,我们加强了与四川大学的合作交流,通过‘借脑’高校、‘借梯’登高,不断补齐企业科技创新的短板。”汤浩说,2021年,他们与四川大学一起对“长寿命抗老化电缆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装备”课题进行攻关,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老化、长寿命电缆及生产工艺,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3年,他们再次与四川大学合作研究“在役电缆老化演变机理,状态检测诊断及延寿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取得了电缆在役状态量化诊断、缺陷精准定位、老化高效修复、电缆服役寿命综合延长等多项重大创新成果,并获得2023年度中国电力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尊重的关键。”汤浩在一次“偶然”机会下读到的话成为了他努力钻研的“必然”。于是,他把奋斗变成习惯,用专注淬炼精品,先后参与了国家±800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负责特高压导线研发生产、重庆市首批35kV及110kV轨道交通电缆的研发生产等项目,组织实施了30余项技术革新和节能项目,在国内专业文献发表论文5篇,专著书籍1份,获得专业技术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

在“育”字上下功夫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走进中航宝胜(四川)电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在机器前进行操作,一根根铜丝正在快速绞合成缆,机器作业发出的声音像一曲韵律十足的交响乐。来到车间的技术中心里,汤浩正与技术团队进行头脑风暴,探讨新型环保电缆产品工艺流程的技术改进,拓宽企业科技进步的新空间。

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到技术骨干,再到拥有自己的技术团队,汤浩始终坚持在“学”上坚守、在“勤”上着力、在“钻”上见效,用自己的热爱和满腔热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这些年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企业的培养。我有责任、有义务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汤浩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成为技艺精湛的“匠人”。

为帮助企业青年员工成为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汤浩借助公司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带领技术团队参与了多项技术革新,组织申报了40余项专利,不断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在市科协的指导下创建企业科协,通过开展学术交流、组织技术攻关、举办各类培训等活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有的已经走上了重要岗位,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能力担当。

深耕电缆行业24年,对绿色环保、智能高效超高压电缆研发与应用的不懈追求成为汤浩初心不改、攻坚克难的创新驱动,他用勤劳双手和默默付出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新时代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