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之歌】袁朝安:为乡村孩子打开“科学之窗”
作者:唐妮 徐伦汧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5-29    

“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程,关键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多思考、多动手。”“孩子们的想象力不可估量,看到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我自己也非常开心。”……说起教学经历,遵道学校科学教师袁朝安有说不完的话。

1990年,袁朝安到遵道学校担任数学教师;2000年,他“转型”成为学校专职自然学科教师。24年来,从“自然”到“科学”,学科的名称变了,始终不变的是袁朝安在科学教育和科普推广之路上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初心,他用自己的满腔热情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科学之窗”。

边玩边学 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上课铃声响起,袁朝安带着工具走进教室,这堂课将学习《设计、制作竹简书》。课堂上,袁朝安首先引导同学们探索竹简的结构奥秘和功能要求。随后,他让大家自由发挥,自主设计并制作竹简书模型。同学们热情高涨,分组合作,从讨论、绘图到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奇思妙想。不一会儿,一张张造型别致、富有创意的竹简书便呈现在眼前。

在袁朝安丰富的教学经历中,这样“边玩边学”的实践性课堂比比皆是。孩子们通过亲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并运用科学,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我们非常喜欢上科学课,袁老师很有趣,不仅教给我们课本上的知识,还常常带着我们一起做实验,感觉学习就像游戏一样好玩。”六年级(1)班学生何浩洋说。

“最初,我会依据教学要求进行示范实验,同学们根据看到的现象得出结论。但我逐渐发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袁朝安告诉记者,在小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排在首要位置。为了满足学生对春蚕生长吐丝、孵化成蛾全过程的好奇,袁朝安自费购买了40余株桑树和蚕宝宝,带领学生一起种桑树、采桑叶、饲养桑蚕、学习抽丝,将兴趣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学科学、识科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拾遗造物 为孩子的科学创造插上翅膀

5月27日下午,在遵道学校科学活动室内,课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别出心裁的科技作品。“这是水火箭,这是空气大炮,这是风力发电机,这些都是孩子们利用各种废弃物,精心设计创作而成的。”袁朝安一边介绍一边自豪地说。

在袁朝安看来,科学的灵魂在于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为了充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创造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2020年,他立足本校实际,在校内首创了“拾遗造物+STEM”科技教育模式。“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鼓励孩子们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二次创造设计,使之变成各种手工作品、科技作品和艺术作品,让环保、创新的理念在校园内广泛传播。”袁朝安说,他和同事还开发了《拾遗造物》等系列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

冰棒棍、牛奶盒、废纸杯、饮料罐、卫生纸筒……这些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在遵道学校却成了“宝贝”。同学们通过放飞的创意和灵巧的双手,让“垃圾”变成了一件件童趣生动、富有创造力的作品,既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也懂得了环保的含义。

在袁朝安的教导下,该校越来越多的学生明白了科学来源于生活,更要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他们积极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创作出沼气池换气装置、切圆片砖头、充气式更衣间、家用温差自动浇花器等贴近生活、经济实用的科技作品,获得了省、市级多项奖项。

“小学科学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内容,老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想法。”袁朝安表示,他将继续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科普推广工作,通过建设科技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学校营造人人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做好学生科学逐梦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