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劳动美】卿艳:三尺讲台育桃李 坚守初心绽芳华
作者:张娟 徐伦汧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4-17
“传道、授业、解惑”,是她从教27年来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工作中,她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把热爱融入三尺讲台,用忙碌诠释教学生活,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她所撰写的论文、执教的课例和承担的示范课多次获国、省、市级奖项。她先后获得“小学数学科教学领军人才”“德阳市优秀教师”“绵竹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她就是大西街小学数学教师卿艳。 坚守初心 潜心育人 “同学们,开动你们的小脑筋,看看这两组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走进一年级五班,卿艳正在给学生上一堂综合实践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纷纷举手抢答问题。 “教学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徐徐诱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多年的从教经验,让卿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风格。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她一直坚持“以媒传情,运数养智”的教学主张,希望“轻松有效的教学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她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磨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知数学,降低数学学习的门槛,让孩子在课堂上有笑声、有欢呼声,还有知识、能力和思维的碰撞。 “我的两个女儿都是卿老师的学生。在她的教导下,孩子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学会了独立思考,成绩进步很大。”家长付诗琪告诉记者,卿老师是一名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老师,会经常跟她沟通交流女儿的学习情况,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家校携手护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浇花关键在浇根,育人根本在育心。”卿艳认为,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多彩的窗,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只有眼中有光,才能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醉心课研 提升自我 小学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化、概念化的学科,如何将这些抽象化的知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成生活中熟悉、生动的画面,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是卿艳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中,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卿艳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用眼看秒针的运动,用耳听秒针走动的声音,感知一秒的长短,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对一秒的体验变得真实而清晰。在教学思维训练课《神奇的数字“1”》时,卿艳设计了“我是小画家”的教学环节,让孩子们画一画自己心中的“1”,简单、直观、形象地展现出孩子们真实的思维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真正魅力。 卿艳说,寓教于乐,学生的数学思维才会更灵活。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她针对儿童爱玩的天性,把故事、游戏、动画和有趣形象的语言融入数学课堂中,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冰冷”的数学逐渐转变成“趣味”数学,让课堂变得活泼灵动、情趣盎然。 在工作中,卿艳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加各级优质课比赛,曾荣获全国第十一届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四川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执教的课例《我们的校园》被人教社收录为教师用书教学光盘,面向全国发行;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其中主持的省级子课题研究成果获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一等奖;撰写的《抓住本质 突出主线 让学生的思维自然流淌》《梳理、巧练、评价、反馈——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的有效策略》等多篇论文和文章获省市一、二等奖并公开发表。 对卿艳来说,教育教学始终是她的首要任务,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学习名师的教学理念和观念,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成为一名有思想、有深度、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传承师道 赋能成长 在大西街小学有一间以卿艳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绵竹市“卿艳小学数学工作室”。从2019年至今,卿艳作为工作室的领衔带头人,积极参与到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中,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科骨干、学校骨干。 “没课的时候,我都会到卿艳老师的课堂上旁听。有这样的老教师言传身教,是我学习的榜样。”青年教师蔡函是卿艳的徒弟,她很庆幸自己能在学校遇到这么一位好师傅,会经常在办公室和她交流教学方法,指导她备课、讲课,解决她教学上的疑难,让她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得到不断提升。 工作室领衔带头人不仅是一种称号和荣誉,更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义务。近年来,在卿艳的悉心指导下,学校多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先后参加德阳和绵竹青年教师数学赛课均获一等奖。“卿老师对生活、对工作的热情,以及整个人的精神状态,特别能感染人。”大家纷纷表示,与卿老师在一起,人都会不自觉地积极向上起来。 27年的教育历程,映照出卿艳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回顾来时路,卿艳表示,只有常怀“讲台情结”,才能当好“护花春泥”。不论是现在或是将来,她都将一如既往,坚定地走下去,将满腔热忱奉献给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