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绵竹:种养循环开启“生态红利” 助力农业绿色低碳高效发展
作者:李露平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4-12
用“沼液肥”替代化肥,变养殖业的“污染源”为种植业的“营养源”。一直以来,绵竹市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坚持种养结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让农业回归绿色“底色”,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注入绿色活力。 日前,在富新镇广西村乔胜家庭农场,农场主陈修胜和村民们正忙着将丰收的萝卜逐一清洗后装车发往河南南阳。另一边,沼液肥正从储存罐里流进灌溉沟,随水流向不远处的小麦田中进行灌溉。“通过建设田间储存罐和田间管网,种植的100亩萝卜经过沼液肥施肥灌溉后,果形好、色泽亮、商品率高,还节约了不少人工。”陈修胜说,这两年他改变了种植方式,用“沼液肥”代替了化学肥料,土壤环境得到了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得到了提升。 陈修胜所说的液态有机肥是我市大力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结晶。一直以来,绵竹市耕地和粪肥资源丰富,但粪便“污”和粪肥“用”的难点与痛点就成了一大问题,粪污收集、综合利用难度较大。近年来,绵竹市在种养循环上做起了“文章”。通过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采取“养殖场+处理中心+种植基地”“养殖场+转运中心+种植基地”两种粪肥还田模式,建立依托第三方服务机构连接种养两端的粪肥还田机制,通过水稻随水灌溉施用沼液模式、田间管网体系建设、机械施用有机肥及沼液肥、水肥一体化沼液浇灌施肥模式,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建设田间沼液储存罐(池)144个,容量达1.1万立方米,铺设田间管网5.8万米,覆盖农田面积2.5万亩。 绵竹市思科明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项目实施主体之一。走进该公司的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只见运输粪污的卡车缓缓开进车间,司机拉着转运箱将粪污倒入密封上粪输送系统,通过柱塞泵压送至干湿分离设备中,成功分离后,来到发酵车间,加菌种发酵、厌氧发酵……一系列加工后,原本令人避之不及的粪污转化为改善土壤、培肥地力的有机肥、液态肥和沼气,通过转运到田间进行还田利用,为种养两端串起了循环农业的“生态链”。 “目前,我们已与209户规模养殖场签订了收运处理协议,与411户种植大户签订粪肥施用协议,铺设田间管网58189米,粪肥施用面积达到138165.09亩。种植户施用沼液后,不仅用肥成本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粮油作物亩均增加纯收入50至80元,经济作物亩均增加纯收入150至200元。”思科明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运维部经理胡加元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主体,该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了“粪肥流向全程追溯系统”,将养殖场、种植大户纳入平台管理,服务于粪肥收运、处理、还田各个环节,为种养户提供“点单式”服务,实现养殖场粪污产生、消纳可追溯,种植户粪肥施用可追溯。同时,该公司还通过进行有机肥+微生物菌+氮磷钾的微生物复合肥的研发实验,通过对土壤提质补菌,不断提升绿色农业竞争力。 从“臭粑粑”到深受市场欢迎的“香饽饽”,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已经成为绵竹市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绿色科技生产力。近年来,绵竹市深挖绿色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头,以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为目标,通过广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等,让养无忧、种高效、绿相融,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我们将继续探索新型粪肥施用技术,做好项目和资金整合,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粪肥还田利用,促进高化肥、高农药的传统种植方式向低耗肥、低污染的种植方式转变。同时,做好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科学处理利用粪污的积极性,提高种植户对有机肥的认识,加快提升我市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水平。”绵竹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志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