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风采】廖秋:返乡创业 呵护乡邻
作者:李露平 文/图 责编 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3-14    

  春日的阳光温煦柔和,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气息。走进孝德镇年画村后皇紫金柑橘种植基地里,有扑面而来的青草和泥土的芬芳,也有成熟果实的甘甜味道。此时,基地负责人廖秋正在指导工人们对柑橘林进行春肥追施,弥补前期管理缺失的不利影响。

  

  廖秋是一名退伍军人,2009年从西藏某部队退役后,在德阳找了一份工作。一次偶然的柑橘采摘经历,让他找到了新的商机,决定回到家乡绵竹深耕农业沃土,成为一名“新农人”。

  经过考察和市场调查,廖秋看中了孝德镇年画村的游客接待量、气候条件和交通条件。2017年,他在年画村流转了30余亩土地,投资成立四川后皇紫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择柑橘种植作为创业项目。“刚开始,很多人并不了解也不看好这个行业,他们认为靠天吃饭的种植业风险大、收效慢。只有满腔热血却没有种植经验,所以吃了很多亏走了很多弯路。”廖秋说,当时遇到最大的阻力是缺技术,但他硬是凭着军人的拼劲坚持了下来。

  “缺技术,就去学。”就在廖秋一筹莫展之际,朋友介绍他认识了一位有着近40年柑橘种植经验的老师。后来,他凭借着自己踏实好学的品质成为老师的徒弟。就这样,他跟随老师认真学习种植技术,还时常请教农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种植柑橘业主。慢慢地,廖秋柑橘栽培技术愈发成熟,柑橘品质越来越好,迎来了不少回头客商。经过7年的发展,基地种植面积已扩大至100余亩,种植品种丰富多样,还被评为绵竹市首个退役军人创业示范园。

  栽苗、除草、打枝、防虫、整形、施肥……随着柑橘产业的一步步发展壮大,在基地里务工的村民也越来越多。最多时候,他一天的用工量达40余人。这其中不乏残疾人、低保户等低收入、弱势群体的身影。

  眼下,正是耙耙柑上市的季节,基地里的工人也迎来了忙碌时刻。正在清理烂果、搬运肥料的黄仁英是一名有着轻微听力障碍的残疾人。由于自身缺陷,黄仁英想要找一个既能就近照顾家里又能长期稳定的工作十分困难。2017年,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廖秋的基地里求职,没想到这一干便是7年。

  “很感谢小廖给了我稳定的工作,在这里工作很开心。”黄仁英用并不流利的口吻表达着她的感激之情。她说,7年前,她只能到处打零工谋生,加之家中还有两个幼女,微薄的工资只能短暂地维持家庭生活。现在工作稳定,平均每月收入在1500至2000元左右,让她既有了固定收入,还能照顾家庭,她十分满足。

  

  与黄仁英一样,在窘迫之际到基地务工的还有72岁的卢尚武老人。“7年前,听说这个基地在招人,我便来了。”卢尚武说,当时65岁的他家中遭逢变故,生活举步维艰。为了维持生计,他多处寻求工作机会均以“年龄较大”为由被用人单位拒绝,但廖秋却给了他希望,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再次充满热情。如今,他已经是基地里的“管家”,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为什么将务工的橄榄枝抛向这类群体?廖秋表示,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常怀感恩之心回馈社会是他作为一名党员对群众的承诺,也是交给组织的答卷。“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家乡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回报家乡、回报乡邻也是我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廖秋始终感恩党和军队的多年培养、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得知残疾人、五保户、低保户等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因各种原因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时,他便主动邀请这类群体到基地务工。“这样既能帮政府减轻就业压力,还能帮助乡亲们凭借劳动所得获得报酬改善生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退伍不褪色,永远守初心。虽已脱下戎装多年,但廖秋始终履行着告别军营时“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坚定承诺,展现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风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廖秋主动报名两度成为志愿者,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他还和战友筹集资金,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送去了2000多盒牛奶。不仅如此,当甘肃发生地震时,廖秋还通过爱媛义卖活动筹集善款,第一时间将1万元善款捐给了灾区。

  

  廖秋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有一颗为事业奋斗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社会的感恩之心。他在平凡的音符中弹奏出了不平凡的乐章,用实际行动书写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退伍军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