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 搞建设】绵竹:打出就业“组合拳” 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肖霞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2-08
近年来,绵竹市不折不扣抓好高质量充分就业,打好深化协作、助企惠民、创新举措“组合拳”,全力打造群众满意的“温暖人社”服务品牌。 铁路修通 就业联动 川青铁路通车后,绵竹到茂县由4小时路程缩短到半小时。绵竹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自身优势激活了两地人力资源市场。 家住茂县凤仪镇的高校毕业生蒋学辉,现在是九绵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鑫恒磁性材料有限公司的一名机电维修员。绵竹市与阿坝州开展人力资源协作后,他通过跨区域招聘如愿找到了这份工作。据悉,他所在公司已陆续接收了阿坝州籍员工7名。截至目前,绵茂两地已联合举办多场网络直播和现场招聘会,绵竹市组织企业32家提供就业岗位737个。 为充分发挥区域间互补优势,今年1月,绵竹市人社局与茂县人社局签订了《协作发展合作协议》,形成了“1+1>2”的整体效应。2023年以来,绵竹市与成都市武侯区、彭州市、简阳市以及阿坝茂县联合开展线上、线下跨区域招聘会17场,组织企业445家,提供岗位8617个次,达成意向性协议2717个次。通过政务公开网站发布成德眉资同城化“岗位速递”9期。常态化搭建跨区域用工信息平台,全力推动多区域人力资源共享。 助企惠民 纾难解困 2023年,绵竹市人社局聚焦企业人才招引、就业服务事项的堵点痛点,全面延伸服务触角和经办链条,着力解决各类企业和农民工“急难愁盼”问题,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目前,绵竹高新区有注册企业385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80户,在职员工达2.3万余人。在打造人社服务生态载体前,园区企业和在职员工需要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相关业务。为补齐人社服务短板,满足企业和职工的人社服务需求,绵竹市人社局与园区积极整合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资源,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为企业和周边群众提供综合性人社服务。 2023年以来,绵竹高新区已开展人社服务生态载体培训会3场,举办企业招聘会4场,为园区企业招聘工人120余名,其中高校毕业生40余名。同时,联合孝德镇、新市镇,定期走访企业及就业困难群众,建立网格化服务台账,结合公益性岗位以及用工单位需求开展就业帮扶,基本形成了“就业有人管、失业有人帮、创业有人扶、社保有人办、维权有人助”的人社服务工作新形态。 创新形式 激发活力 为创新服务形式,激发“就业活力”,绵竹市人社局率先推出接地气的“麻绳招聘”,将招聘现场开在场镇里、院落旁、街道边。孝德镇年画村村民李洁因为家里有小孩、老人需要照顾,只能在家附近四处打零工。通过“麻绳招聘”劳务经纪人牵线搭桥,她与陈刚画室签下了稳定的劳务协议,在家就能从事年画及工艺品制作,兼顾了工作和家庭。孝德镇通过“麻绳招聘”专区定期发布求职信息,成功组织当地农业合作社、年画社等在现场为群众提供葡萄采摘、农忙插秧、年画工艺品制作等多个灵活就业岗位。一根小小的“麻绳”,一头连着就业岗位,一头连着求职群众,成了群众“家门口”的就业“红线”。 孝德镇试点取得成效后,“麻绳招聘”在绵竹市全面推广,将招聘信息区设在各镇(街道)人员密集区域,发布招聘信息的同时,现场发放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口袋书”并进行政策解读宣讲。镇(街道)专设现场劳务经纪人,负责收集整理求职信息,统一反馈至市就创中心,并推送至企业,实现供需双方直接对接,缩短信息传递距离,提高岗位匹配度。活动现场设置“就业沙龙”,方便群众交流就业经历,延伸就业岗位链条服务。“麻绳招聘”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精准的服务,打通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壁垒,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同时,市人社局创新打造“就业超市”,实现就业服务数字化;推出“四地四季四级”,抓招聘促就业;构建“六个一”人社生态载体标准化模式,打通就业创业“毛细血管”。2023年,绵竹市累计开展纾难解困稳就业现场活动12场,打造灵活就业服务站点50处。为246人次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11.6967万元;举办招聘会43场次,近万人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性协议;为374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713.2831万元,惠及企业职工25616人;发放创业补贴和吸纳就业补贴153.4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727.9万元。茶盘街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获评四川省村(社区)示范站,孝德镇获评四川省首批返乡入乡创业示范镇,推荐认定返乡入乡创业四川省级明星企业1家、个人2名,绵竹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被认定为四川省级创业孵化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