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教育】富新中学:推进“普职融通” 探索多元化教学
作者:申梨 文/图 责编 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12-31
学生会做饭菜,会茶道茶艺,还会非遗技法,这一听就是很有趣的事情。有了这些课程,学生的实践变得更加充实和精彩。 近年来,富新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校内外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普职融通下初中劳动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依托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和校外研学基地,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体验与劳动实践,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新样态,让劳动教育在校园里结出累累硕果。 构建“三维五类”劳动课堂 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学生娴熟地在责任田里挖坑、播种、浇水,在非遗大师的指点下拓印绘制绵竹年画,走进酒厂酿制“杜甫酒”,到市职中体验数控加工的“精雕细琢”……在富新中学,同学们不局限于纸上读“稻花香里说丰年”,而是真真切切地在校内外的“大课堂”学习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 “如今,走进学校,一问‘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是什么,孩子都知道是绵竹木版年画的上色技法。我们的本土非遗,需从孩子抓起,做好传承与发扬。”富新中学校长李林告诉记者,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富新中学立足绵竹特色,开展了“绵竹年画”“手工衍纸”“白酒酿造”等非遗类劳动课堂,通过实践+课堂,让孩子不仅掌握一门技能,更能增加他们乐学、善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以前,我对‘非遗’和‘工匠’的概念很模糊,自从学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非遗文化课堂和职业体验后,让我对学习有了清晰的认知和规划。”谈及学习感受,学生张梓涵表示,自己会将感受到的“匠心”用到学习上。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富新中学联合市职业中专学校制定普职融通初中劳动课程总目标,打破原有的育人边界,创新构建了“三维五类”特色课程体系,三维即日常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五类”即农耕类、非遗类、职业体验类、绿色生态类、其他类课程体系。目前,富新中学开设了10门普职融通下的特色课程,通过特色课程构建,实现学做一体,达成“课程育人”,更好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延伸校内外劳动课堂触角 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多个主体。富新中学打造“普、职、企、家、社”协同研究共同体,将劳动教育与初中职业启蒙相结合,创建了有职业体验特色的“学校+家庭+社区”育人模式,助力区域普职融通。 校园劳动实践方面,富新中学与市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开发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成了“新型粘土”“3D打印”“数控加工”“烹饪制作”“茶道茶艺”“汽车维修”“插花艺术”等10个“乡村少年宫”社团,由市职业中专学校选派专业主讲老师,和本校老师共同参与教学和管理,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个性化的劳动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深化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家庭劳动实践方面,富新中学将家庭日常劳动、农耕劳作、“我向长辈学手艺”等活动列入劳动清单,家长做指导和协助,并将完成效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利用节假日完成劳动实践,既能增进亲子关系,也将孩子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社区劳动方面,富新中学联动学校、企业、政府,集学生劳动实践、师资培育于一体,分阶段分层次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目前,学校已有8个校内劳动实践基地,5个校外研学基地。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孩子有了“职业”初体验,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这两年,在职业大体验活动中,老师带着孩子尝试做一天酿酒师傅、手工艺人、镗工、环卫工人等,在不同的劳动岗位上体会劳动的不易,真正让孩子快速地成长了起来。”家长冯会兰告诉记者,学校特色化的劳动教育课堂,不仅能让孩子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特色彰显,成果亦丰硕。近年来,富新中学成功创建了“绵竹市劳动教育示范校”“德阳市劳动教育实验校”“四川省劳动教育实验校”,开设的《绵竹年画-拓版及绘制》《轻土工艺制作》成为了德阳市2021年劳动教育精品课程、2022年劳动教育精品课程。 李林表示,该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有效整合校内外的劳动教育资源,不断拓展、融合劳动教育课程,让劳动教育成为“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点,实实在在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办人民满意的美好乡村教育奋勇前行。 (部分图片系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