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余佳荣:80后“猪倌”闯出致富新出路
作者:唐妮 尹翔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12-07    

  仲冬时节,气温渐冷。早上6点,天还没亮,家住麓棠镇新乐村5组的余佳荣已来到养猪场查看猪仔的情况。“夜间气温低,尽管猪场里开了保暖灯,但每天早上还是得来检查一圈我才放心。”余佳荣笑着说。

  留在城市打工还是回乡创业,是许多在外打工者时常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曾一度困扰着1988年出生的余佳荣,但他早在2014年便决定回到家乡发展养殖业。在余佳荣看来,如今的农村,是一片具有广阔前景且富有挑战的新天地,只要肯吃苦,便能有一番作为。

  回乡创业

  开办猪场当“猪倌”

  上午9点,记者在养猪场看到,一排排干净整洁的高标准猪舍,自动化温控、湿控、通风和上水设施一应俱全。余佳荣穿着防护服,穿梭在各个猪舍间,手脚麻利地投放饲料、观察猪仔生长状况。

  2014年回村后,余佳荣在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建起养殖场,第一批购入了30多头猪仔。“当时,自己在养殖领域基本属于门外汉,走了不少弯路。”余佳荣说,由于缺少经验,猪仔生病时得不到正确有效的及时处理,死亡率曾高达40%到50%。

  为了走出养殖困境,余佳荣凭着一股敢闯敢干、勇于进取的精神,抓住一切能提高养殖技术的机会。他一边向兽医站的医生请教,买来书本自学疫病防治知识;一边积极参加镇上组织的相关培训。经过坚持不懈地学习,余佳荣逐渐从“门外汉”变成有一定养殖技术的专业人员。如今,猪场生猪存活率达到了98%,年均生猪出栏量近1000头,年产值达200余万元,实现年利润50余万元,余佳荣也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年轻“猪倌”。

  永不言弃

  立志做大养猪产业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更好地改善猪场环境,成为余佳荣的新困扰。2018年,在多次外出取经后,他开始着手改造猪场。靠着贷款和政策补贴,修建了沼气池,引进粪污干湿处理设备,配套培育果蔬种植,既形成了“变废为宝 循环利用”的绿色养殖模式,也让猪场的环境更加干净敞亮。

  然而,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2021年下半年,受供需关系的影响,整个养殖行业遭受重创,猪价大幅下跌,养殖利润微薄。“那时候,所有人都劝我放弃,不要把自己挣到的钱再亏进去,但我还是不甘心。”余佳荣说,正当他不知所措时,通过朋友介绍,对接了一家养殖公司,愿意帮助他建立喂养母猪产崽的自繁自养模式,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

  采取自繁自养模式后,取得收益的时间比一般养猪场久,但风险更低,可以节约养殖成本。为进一步提高猪仔的成活率,余佳荣和家人大部分时间都呆在猪场里,时刻观察猪仔的生长情况,每天坚持打扫猪舍,定期消毒,确保猪舍干净卫生。在余佳荣的努力下,他的猪场不仅顺利挺过了市场低迷时期,还安然无恙地度过了此后每一次非洲猪瘟流行期。

  “过两天,下一批生猪就要出栏了,我还要进行猪场改造,修建母猪产房,又得忙活好一阵子了。”说起接下来的计划,余佳荣动力十足。他说,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政府也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他会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把猪场做大做强,尽自己所能带动更多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