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种植大户刘帅:秋粮披上“黄金”衣 又是一个丰收年
作者:李露平 徐伦汧 文/图 责编 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10-12
朝阳在晨曦时逐渐升高,田野里开始明亮起来。富新镇五里墩村5组的种粮大户刘帅早早起床,查看天气、检查农机、收拾农具...... 早上6点,伴随着收割机的阵阵马达轰鸣声,刘帅和父亲走出家门,来到连绵成片的稻田间,开始新一天的秋收工作。今年,刘帅在富新镇五里墩村、杜茅村以及紫岩街道联合社区5组共流转了500余亩农田种植水稻,他非常期待这季能有个好收成。 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里,一株株成熟的稻谷颗粒饱满,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舞动翻起层层稻浪,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刘帅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得趁着晴好天气,赶紧把稻谷收回家,这样心里才踏实。”刘帅笑着说道。 今年32岁的刘帅在外开过出租车,也创过业。2016年9月,在了解了一系列种粮政策后,他决定回到家乡流转土地开启种粮之路。 然而,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村民看到我是个愣头青,开始都不愿意将田交到我手上。还是父亲帮我挨家挨户游说,才如愿流转到土地。”刘帅回想起这些年的种粮经历,感慨万分。他说,从最初的103亩发展到如今的500多亩,这期间有农忙时节找不到人工的尴尬,有育秧技术不成熟资金亏损的困境,也有稻谷行情低迷的艰难。虽然吃了很多苦头,走了不少弯路,但他都坚持下来了。除了家人无条件地支持外,主要还是吸取、总结经验教训后,他开始进行规模化种植和农业机械化发展。 “完全靠人工种植水稻,无法体现规模种植效益,一定要走机械化种植之路。”从2017年开始,刘帅先后购置了无人机、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烘干机等设备,并专门外出学习了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如今,从育秧、耕田、播种到打药、收割再到烘干,他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不仅节省了大批劳动力,降低了种植成本,还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每年这段时间都特别忙,就连午饭都是坐在收割机里吃的。”刘帅告诉记者,受天气影响,他家今年的秋收从10月7日开始,会一直持续到10月中下旬。为了实现颗粒归仓,全家人抢抓晴好天气,合理安排收割计划,最大限度地投入人力、物力,及时抢收,抓好湿粮烘干,确保粮食质量。“就目前的收割情况来看,一亩田能收获1500斤左右的水稻,今年的销售形势和价格都比去年好,综合来看是个丰收年。”刘帅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扶持帮助下,刘帅多次享受到了农业、农机方面的补贴资金,扩大了种植规模,畅通了销售渠道,先后被德阳市农业局、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家庭农场市级示范场和省级示范场。每逢播种、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节,市农业农村局、富新镇都会及时组织相关专家,上门开展技术培训,并通过微信群等渠道答疑解惑,为他解决生产、销售等难题,更加坚定了他从事粮食种植的信心。“我肯定要提着劲儿干,发展绿色农业,种出更多的放心粮,不能辜负这么好的惠农政策。”刘帅信心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