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风采】叶浩钧:一片“兵心”为乡亲
作者:唐妮 廖辉 文/图 责编 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8-15    

从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再到服务群众的基层干部,始终秉持着爱党爱民的初心,把军人本色融入到基层工作中,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谋幸福,他,就是退役军人、孝德镇年画村党支部书记叶浩钧。

图右为叶浩钧

履职尽责 用行动诠释为民情怀

2005年底,叶浩钧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2016年至今,他先后在孝德镇清道社区、石河村、年画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从部队到基层,无论角色怎样改变,叶浩钧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镌刻在内心深处,做好群众贴心人,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刚到年画村上任之初,叶浩钧便迎来了一个艰难的挑战——疫情防控。为了全力保障村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他充分发扬从部队历练而来的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带领村委会成员化身“话务员”“暖心员”“搬运员”“秩序员”“协调员”,积极活跃在卡口值守、后勤保障等工作中,快速高效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在年画村22组,新修建的排水沟渠笔直向前,解决了此处因地势低洼导致路段常年积水影响村民出行的难题。“多亏了叶书记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帮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今年夏天再也不用担心内涝了。”当地村民说。

群众事,无小事。自到村后,叶浩钧始终把村民的每一件事都记在心上,在他的带头努力下,臭气熏天的洼地变成了垂柳依依的荷塘,7000余米的“光亮工程”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智能停车场解决了景区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让年画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

不断追求   建功乡村振兴“新战场”

“村支部书记是乡村振兴的‘领头羊’,不仅仅要改善村容村貌,更要想办法盘活资源、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直以来,怎样用好绵竹年画这块“金字招牌”,带领全村老百姓走上致富道路,实现强村富民,是叶浩钧不断追求的目标。

执笔、蘸墨、细描、轻点......走进乡遇画里·文创社区的“农闲堂”里,10余名农户正在俯身作画,经过一番精心画作,一个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年画娃娃便跃然于纸上。

“农闲堂”是叶浩钧带领年画村党支部探索以文化创新促产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村民们实现了忙时拿锄头、闲时握笔头的年画创作模式,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补贴了家用。“每个月大概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村民徐守超曾因尿毒症进行过换肾手术,自从成为“农闲堂”最年轻的画师后,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刚到年画村时,叶浩钧便仔细摸清“家底”。他发现,虽然近年来年画村发展较快,不少老百姓实现增收致富,但村集体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绵竹年画是年画村的天然优势,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一点,探索多元化发展,把年画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叶浩钧告诉记者,通过多次外出考察和查阅大量资料,他和村“两委”干部共同谋划,琢磨出了一套“推介部门干、平台支部干、培训协会干、市场公司干、订单村民干、收益大家分”的“五干一分”发展模式,带动全村2400余人参与年画产业链生产制作,吸引会员单位14家,开发传统年画及衍生产品1000余种。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叶浩钧并没有满足于当前,而是倾注所有干事创业激情与智慧,迈出了与时俱进的步伐。自今年以来,他深挖绵竹年画的时代内涵,带领村支部与电影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年画、皮影、被单戏等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盘活现有资源,大力发展非遗研学经济,与成都、绵阳、德阳等周边学校共同开发研学课目,每月接待研学学生2000余人,村集体经济月收入破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