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英才】李德敬:匠心守护 讲好“非遗”故事
作者:申梨 牟文 文/图 责编 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8-15    

一项技艺,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传;一个传统,刻印着古老的文化记忆。

岷元阁年画社历经两百年,到绵竹木版年画德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德敬这里,已经传承了十代人。出生于1987年的他,多年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再赓续传承到融合创新中,匠心守护,用心用情讲好“非遗”故事。

传承好世代技艺 一笔一画展“匠心”

8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汉旺镇拱星集镇社区的岷元阁年画基地,只见四面墙上是密密匝匝各式裱好的年画,大红配大绿的撞色运用,给人扑面而来的喜庆。此时,李德敬正在指导两个女儿和徒弟们绘制年画。

画笔轻蘸颜料,沿着墨线缓缓晕染,转眼间,“穿上”红衣后,婀娜多姿的女门神跃然纸上,惹人喜爱。“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年画,蕴含对健康平安的美好期许。”手执画笔,李德敬娓娓道来。

今年36岁的李德敬,出生于年画世家。爷爷李方福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父亲李道春从事年画技艺40余载,精通刻版和绘画。大学毕业后,李德敬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和爷爷、父亲一起,传承和创新年画这门传统技艺。

绵竹木版年画制作工序和步骤繁琐复杂,需要耗费相当大的心血和精力,也是一门需要吃苦的技艺。年幼时,跟着爷爷和父亲学画,他根本坐不住,但大人天天伏在墙边半蹲马步绘制年画,他耳濡目染,最后产生了浓厚兴趣。“我练习蹲马步和雕刻木版就练了5年多,其实这也是打磨心性的过程。”李德敬坦言,雕刻中需要做到的是心静如水,刻坏一处便前功尽弃,那段时间自己每天练习刻版到凌晨才休息,只要在雕刻中出现一点点的瑕疵,自己都会从头开始。

4岁蹲马步、8岁磨刀、12岁开始刻版,到22岁一心一意做传承……多年的沉淀,李德敬继承了爷爷的衣钵,不仅刻版、做纸、上色、分水、勾线、点金等技法样样精通,也继承了绵竹木版年画最具代表性的“明展明挂”手法和“鸳鸯笔”技法,形成了笔锋奔放雄健、色彩明艳、线条质朴粗犷的绵竹年画北派独特风格,通过一笔一画传递年轻守艺人的“匠心”。 

风雨不改凌云志 愿把手艺发扬光大

“如果一个人用一生做好一件事,那就非常了不起,我就想成为爷爷那样的人。”李德敬语气坚定地说,年画文化的内涵精髓是工匠精神,自己不但要继承好父辈的手艺,更要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守正创新已成为李德敬的文化自觉。一方面,他从未变更过自己在传承文化上的初心,不断积累各类传统文化知识,始终坚持着年画的传承,并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方面,他积极地将所学运用到传承实践,主动借助相关平台“补课”,参加清华大学年画日新创作营,还到全国各地进行游学,不断为自己充电赋能,让古老的手工技艺有了新灵感、新活力。

去年11月,他受邀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展示绵竹木版年画的拓印与绘制,各式各样的年画现场“圈粉”无数,其间还与来自英国、泰国的企业达成了合作。“一张张看似简单的年画,实际上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对我们守艺人的肯定。”李德敬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多年来,在爷爷和父亲的精心教导下,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与沉淀,李德敬已成长为一名技艺纯熟的绵竹木版年画守艺人,取得了丰硕成绩。2015年,他被评为绵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成都非遗节期间,在新生代传承人竞技比赛中获得最佳新人;2019年作品《二十四孝图》荣获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中国“汉博杯”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铜奖;2021年,其作品《赵公镇宅》《双扬鞭》入选“爱成都、迎大运——手艺成都”民间艺术作品展;入选2022年德阳“英才计划”,成为德阳文化卓越人才;2023年,被评为德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李德敬多次走进社区、景区、校园等地,开办传承人公益培训营,吸引了一批喜欢年画的“小粉丝”。在传承创新中,他将年画元素与现代文创相结合,开发了折扇、背包、笔记本、文件袋等一系列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还积极利用新媒体方式进行传播,不断尝试新方法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年画、爱上年画、使用年画,让绵竹木版年画“火出圈”。

匠心守护,薪火相传。李德敬表示,自己将坚守本心,继续在这条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孜孜不息,将“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