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一位女法官的“办案手记”
作者:王虹/整理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8-07    

调解完一起离婚案子,我起身离开。推开调解室的门,外面站着两个小男孩,用清澈透明的双眸望着我。我知道这是离婚当事人的儿子,大的12岁,小的3岁,两个小孩有点羞涩,还带着对未来的懵懂不安,我有些怅然。离婚双方无子女抚养及财产争议,案件看似到这里就结束了,但作为一名已有三十几年审判经验的法官,我感觉这并不是案件的“终点”,毕竟案已结、事已了,但人未和。离婚后,孩子的妈妈即将离开绵竹,两个儿子该怎么安排?爷爷奶奶能否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作为法官,我是不是可以再做些什么去帮助他们呢?

这起离婚案件的原告王某某系甘肃人,在外打工认识被告张某某,两人婚后居住绵竹,后因性格不合为家庭开支发生矛盾,两人协商离婚,约定小儿子由王某某带回甘肃,大儿子则由张某某抚养,因张某某在外省打工,便由自己的父母帮忙照顾,大儿子9月份即将上初中,一家人马上就要天南地北地分开了,想到这里我有些担忧。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这一家人的生活状况,我带着办案团队到张某某父母家探望,通过交流,发现大儿子的性格很内向,平时和妈妈王某某的感情深厚,他知道妈妈即将离开绵竹的消息后非常伤心,眼泪簌簌地往下掉,十分无助,而一旁的奶奶却不断指责他不听话。我们一边安慰他爸妈离婚后对他的爱不会改变,一边引导奶奶要正确管教孙子。为了让孩子平稳地度过初中三年,我决定和他建立长期联系机制,定期与孩子的爷爷奶奶、老师联系,做好家、校同步工作。这样做也许不一定能改变什么,但希望能让孩子在妈妈离开后感受到一点点温暖,让这份温暖伴随他成长。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看似一个小纠纷却折射出普通人生活的现实。离婚双方选择不离,自己痛苦;选择离婚,孩子痛苦、家人痛苦,离婚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处理家事纠纷的原则,办理家事纠纷更加需要温度,司法为民步履不停,愿每个人心中都有爱。

口述/梁世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