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绵竹:为残疾人点亮就业路
作者:申梨 徐伦汧 文/图 责编:刘舫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4-03
“赶上了好时代。我们虽然身有残疾,但在市残联牵线搭桥下,我能在公司工作,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家住剑南街道酒城社区的周英全告诉记者,时至今日,他仍然不敢相信,自己不仅养活了自己,还能养活家人。 就业和创业是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改善残疾人生活,帮助残疾人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近年来,绵竹市深入实施残疾人技能提升计划,根据残疾人自身特点和市场需要,搭建供需对接的助残就业服务平台,送政策、优服务、强培训、重帮扶、兜底线,推动就业岗位扩量提质,实现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精准服务 为残疾人打通就业创业之路 3月30日上午,走进红森玻璃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内,员工胡国华守在行列机旁,正忙着抽检玻璃瓶是否达标。 今年36岁的胡国华是一名聋哑人,已经在这家企业工作了十多年。在来企业上班前,他曾经外出找工作,常年四处碰壁。后来,在市残联的牵线搭桥下,最终被红森玻璃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聘用。多年来,胡国华凭借着一股韧劲,坚守在一线,工作能力突出,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如今,他觉得生活很充实,也谈了一个女朋友,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幸福和喜悦洋溢在他的脸上。 “我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来到这里上班,岗位适合我,每个月工资有三四千元,公司还提供了餐食,同事们对我也都很照顾,没有大家的帮助,我就没有现在的好生活。”胡国华用手语说。 据该公司综合部经理汤凌斐介绍,截至目前,公司已经接纳了90余名残疾员工,根据残疾程度不同,安排了不同的岗位,平均每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未来,该公司还将根据扩能发展情况,加大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提供更多的基础性就业岗位,帮助他们提高收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更多残疾人能够通过实现自身价值,增加家庭收入,实现就业梦想,市残联主动链接社会资源,搭建残疾就业平台,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人性化服务。目前,市残联为800名就业创业残疾人发放补贴,为全市5名残疾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人一策”全覆盖就业服务帮助,助力3530名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带动更多残疾人走好就业之路。 感恩反哺 托起残疾人幸福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市残联通过建立健全残疾人职业培训、创业支持和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广大残疾人创业就业,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提高他们的生活幸福感。 3月30日下午,在孝德镇高兴街附近的兴达机械,老板林斌头戴安全帽,正手把手示范并指导工人打磨机械配件的细节。 49岁的林斌多年前因腿疾导致残疾,在市残联以及孝德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他于2004年成立了兴达机械厂,开启创业生活。创业初期没有固定业务,他跑遍了德阳、绵竹各大企业,“心里很慌,不停地找订单,终于打动了一家大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几年打拼下来,由当初的租门面,到成功购买了大厂房,业务范围也扩大到为风电、核电、航天等特色制造行业生产配套零件,现在企业年产值已达300多万元。目前,随着机械加工产业的稳定乘势,林斌的加工厂生意越来越红火,他不仅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增收致富,还帮助周边11名村民解决就业,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资助社区的五保老人、困难残疾户。 “开办机械加工厂已经19年了,市残联多次上门服务,提供暖心帮助,帮忙解决融资难题,协调员工,很感谢他们。”林斌说,随着创业大环境越来越好,自己又投资了近300万元,购买了设备,新修了厂房,逐步扩大规模,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创业扶持只是绵竹市残联诸多保障服务工作中的一部分。据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刘琴介绍,近年来,绵竹市残联紧扣“群众增收”“五个坚决做到”等工作要求,多措并举实施“政策找人”专项行动,推动残疾人办证、扶残惠残、创业扶持、转移就业、康复救助等各项涉残政策的落地、落实、落细,为500余名残疾人开设了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全市100余家单位安置残疾人700余人,真正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让残疾人保障服务更便捷、高效、暖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