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地下水位降幅大 绵竹供水困境如何破局?
作者:唐妮 文/图 责编 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3-29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供水更是关系千家万户。然而,从今年1月中旬开始,我市出现了城市供水困难的情况,长时间的停水和分段供水方式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日前,记者走进我市部分小区、村(社区)和相关职能单位、部门,对城乡供水现状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采访调查。

现象:

城区普遍供水紧张    农村部分地区供水较困难

3月23日上午9点半,记者来到位于城区剑南街道五路口社区的啤酒厂小区。市民汤昌志家住6楼,由于最近用水困难,给他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你看,楼层越高自来水越小,一直是断断续续的,水压低到连热水器都打不燃,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在家里洗过澡了。”汤昌志打开水龙头,指着一股筷子粗细的水流向记者苦恼地说道。

 “从今年1月开始经常停水,小孩晚自习下课回家都无法洗漱,缺水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了。”上午10点,记者来到瑞祥路311号小区,5楼的居民鄢正玉正在收集家里所有人的脏衣服,以便有水时统一清洗。她说,现在每天除了加压供水时自来水勉强够用外,其余时段水都特别小,根本无法满足生活需求。

 “我现在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的盆和桶都接满水,害怕等到停水时家里没水用。”上午11点,在公园壹号小区,走进市民张正芳家里,装满水的锅碗瓢盆摆满案台。她告诉记者,城区实行分时段加压供水后,他们都开始踩着时间点用水,小区高楼层的居民甚至还专门购买了水箱用来储备自来水。

通过实地探访,记者发现,近两个多月来,我市城区普遍存在着供水紧张的现象。而在我市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供水虽有所减少,但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缺水问题比较突出的有汉旺镇场镇、武都社区及周边区域。

原因:

降雨量显著减少   地下水水位骤降

3月26日,记者走进绵竹市国润供水有限公司监控室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动态模拟屏,对第四水厂供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而在另一边,各类设备不停运转,经过沉淀、净水等工艺处理后的自来水,通过管网流入千家万户。

“我市城区供水的水源均采用地下水,供水区域包括城市规划区内以及二环路周边紫岩街道、剑南街道、孝德镇、汉旺镇部分社区,供水人口约20万人。”绵竹市国润供水有限公司负责人文用平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容,人口增加,人均用水量不断增加。截至目前,绵竹城区用水需求量已达到了每天7.5万立方米。

地下水的有效补给主要依靠降雨的渗透。记者从市气象局了解到,从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28日,绵竹降雨量为269.3毫米,较去年同期降雨量669.2毫米显著偏少,减少60%。而对于地下水补给来说,这样的降雨量起不到明显而有效的补给作用。

据文用平介绍,从去年9月至今,我市几乎没有形成有效降雨量,地下水无法及时得到充分补给,平均静水位下降6米,突破了公司有记载以来地下水历史最低水位。“如此一来,我市自来水水源水量较去年同期每天减少1.3万立方米。目前,城区平均每天的供水量仅有6.45万立方米,无法满足城市的用水需求。”

 “在农村,除了降雨量减少外,饮用水设计标准不能满足现在的用水需求,是饮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市水利局局长杨和安表示,绵竹共有18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主要水源来自地下水,分别建于2009年至2012年间。当时的农村饮用水设计标准为35—60升/人·天。但随着近年来农村天然气的普及和农村厕所革命的推进,原标准已不能满足现在需求(现行农村饮用水设计标准为90―130升/人·天)。

措施:

多管齐下  全力保障群众用水“生命线”

市水利局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活动,引导群众节约用水、错峰用水,适时适量储备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取用污水处理厂的出厂水进行园林绿化和路面清洁洒水……面对着日益严峻的供水形势,我市多管齐下,全力保障群众用水“生命线”。

3月28日晚上11点,城区苏绵大道旁,绵竹市国润供水公司管网探漏人员唐继林正对每一个阀门井、水表井、消防栓进行认真检测,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水点。

连日来,在保证日常应急抢修工作的同时,每天晚上10点后,唐继林和同事都会根据分区计量系统显示的异常水量区域,对自来水供水管网进行“把脉问诊”。“安静的环境更适合测漏。因此,我们一般会从晚上10点工作到凌晨2点。”唐继林说,为了查找出管网的隐蔽漏点,进一步降低漏损率,稳定水压,他们加大管网夜间探测力度,进行不间断全覆盖测漏。每探测出一个漏点,都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修复。

此外,绵竹市国润供水有限公司还通过合理向下延伸取水井管、更换取水泵等方式,实现尽可能地多取水;实行分时段加压供水,保障市民早、中、晚3个用水高峰期的正常用水。“我们正在启用2口备用水源井,通过一体化供水设备净化、加压后进入给水管网,每日可增加4000立方米的供水量,一定程度上缓解用水困难。”绵竹市国润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兴保说。

3月24日,记者来到绵竹市第六水厂及管网配套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看到,施工作业忙而有序,整个建设工程已初具规模。

  “项目正在加快施工进度,目前已完成厂区主体工程的90%”。项目现场负责人谢绍宣告诉记者,绵竹市第六水厂于2022年4月开工建设,该项目水源取自绵远河上游地表水,供水规模为5万立方米/天,预计今年底实现向城区、汉旺场镇供水的目标。

据了解,绵竹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保障生产生活的能力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提前谋划、抓紧抓实。去年9月,我市已启动了第七水厂的建设前期工作,该项目供水规模为8万立方米/天。通过市第六、第七水厂的建设,将彻底解决我市城乡供水水源单一的现状,形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供水模式,全面保障城乡居民用水。

记者手记:节水,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创建节水型城市,既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缓解水资源压力、实现用水良性循环的有力举措,也是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节约用水,保护好、利用好珍贵的水资源,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勒紧水袋子、拧紧水龙头,让节水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做一个“斤斤计较”的节水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