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百姓故事汇】杨氏狮灯42年的坚守与传承
作者:王虹 廖辉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3-17    

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表演作为中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新市镇两河口村的杨公国在42年的舞狮生涯里,坚守着这项民间传统文化,并把它传承了下去。

40余年的坚守

“舞狮时,马步要扎稳,走位时,要前三、后三、左进右推……”3月14日下午,在杨公国的家门口,杨公国利用空闲时间,电话召集来了他的三个侄儿杨善川、杨善建和杨善宁来家中一起练习舞狮,对舞狮的要领进行一一指导并示范。随后,侄儿们拿起狮灯舞起来:狮子摇头摆尾,时而威风凛凛,时而憨态可掬……看着这样的场景,杨公国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40多年前。

1979年,17岁的杨公国初中毕业后,每到逢年过节,他看着父亲和家里的叔叔伯伯们去舞狮,那种现场气氛和舞狮技艺深深吸引了他,便义无反顾地选择跟随父亲学起舞狮。“当时父亲他们的舞狮队有10多个人,大家也不会想着有什么回报,只想着过年的时候齐心协力,把舞狮表演好,为家家户户带来喜气。”

刚开始时,杨公国并不是直接就学习舞狮,而是先学习了一年的乐器,因为舞狮重要的一点还有和音乐的配合。一年后,杨公国正式开始学习舞狮。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公国接棒了父亲的舞狮,开启了自己的舞狮生涯。在杨公国看来,一场精彩的舞狮表演,会深深地鼓舞着观众。特别是春节期间的舞狮表演,既增添了新年的喜庆气氛,也带给大家一种凝聚力与向心力,激励着人们在新的一年砥砺前行,把生活越过越好。

回想当年的情景,杨公国历历在目。随着舞狮表演,浓郁的年味已经蔓延村庄乃至乡镇。舞狮队伍所到之处,鼓乐密集、鞭炮声声,全村老少都围在一起,欣赏着这些传统节目。在巡演过程中,先到广场空地上进行全套表演,接着是各个农户接狮子进家门表演。在门口,狮子蹲下,舞狮人会给农户拜年祈福,接着是到农户“堂屋”表演,并翻一个滚,然后在门外再表演一下,农户也会给一个红包,红包大小随意。

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舞狮,让杨公国在农忙闲暇之余找到了更多乐趣,这种乐趣,也让他的几个侄儿看到并喜欢上。今年43岁的侄儿杨善川7岁那年就开始学习舞狮,跟着五伯的舞狮班一舞就是30余年。如今,杨善川也教起了村里的小朋友舞狮,并且深受小朋友的喜爱。杨公国的两个孙儿已能进行狮尾的配合并登台表演。常常都能在舞台上看到祖孙三辈人的舞狮表演。“舞狮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团结协作、坚持不懈,这也是舞狮的精髓,它会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里不断突破自己。”学习舞狮,孙辈们有着自己不同的感悟。

由于此前疫情等原因,杨公国的舞狮队暂停了几年的表演。2023年春节前,61岁的杨公国又重新拾起了舞狮,小心翼翼拿出保存好的“笑和尚”和狮灯衣服,仔细擦拭去灰尘。一声令下,乐器班和舞狮人齐聚,伴随着欢快有力的节奏,杨公国的杨氏狮灯耍了起来,走村串户来到村民的家中,走步、跳跃......村民奔走相告,掌声不断,这一幕,似成相识,杨公国热泪盈眶。看到村里的狮灯重新舞了起来,新市镇两河口村支部书记黎冬梅非常触动。“舞了40多年的舞狮,这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村庄的特色,我们应该把它发扬起来!”看到杨公国舞狮的家当有些陈旧了,黎冬梅为他们添置了两套新的狮灯。春节到来时,这一红一黄两只狮灯舞了起来,再次让村庄充满浓浓的年味。“很高兴杨公国能够把杨氏狮灯传承下来,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把这项目民间艺术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村庄有文化、村民有信仰。”黎冬梅说道。  

“现在的乡亲们关心如何过开心、常快乐。”杨公国说。春节举办舞狮活动,有多重意义。首先,祈福。“新冠疫情三年后,舞狮表演祈福迎新。”民俗活动可以说一扫过去三年疫情的阴霾。其次,传承。“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舞狮需要年轻人传承下去。”“年味又回来了,这是个好事,特别是村庄的孩子们拥有了宝贵的、难忘的传统文化记忆。”杨公国说。如今,看着孙辈们挥汗如雨地练习舞狮,杨公国不禁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小朋友们现在打的套路动作,比我们当年漂亮多了,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越来越好!”“只要还能舞得动,我会把狮灯一直舞下去!”杨公国斩钉截铁地说。

一代代人的风雨兼程,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在声声催人奋进的鼓声中,杨氏狮灯秉承着两河口村村民一以贯之的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随鼓点律动起伏,踢跳翻蹬,将舞狮的威风凛凛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