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扎根大凉山 他乡即故乡
作者:张娟/整理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3-06    

——绵竹帮扶干部胡涛的援彝故事

 

2012至2013年帮扶甘孜州石渠县强化藏区基层财政管理,2015至2021年担任西南镇檀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抓“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治和脱贫攻坚工作,每次组织发出重大政治号召,我都是第一时间响应。2021年5月,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为使命召唤,我同样在第一时间报了名。

绵甘人民一家亲 帮扶工作扎根深

从熟悉的绵竹市来到陌生的甘洛县,我对自己能否快速融入甘洛财政队伍充满忐忑和忧虑。

“住的安排好了吗?”“还缺什么?” 一到甘洛县,当地财政局的领导和同志们对我嘘寒问暖,让我有了回家般的温暖。这种关心和关爱,一直伴随着我两年的援彝生涯。

▲图为胡涛(右二)在斯觉镇调研宏创农业制种玉米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组织统一安排,我挂职于甘洛县财政局财政评审中心,具体负责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同股室的欧莉是一位少数民族选调生,勤奋好学、兢兢业业。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甘洛县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办法》等制度纷纷出台,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甘洛县“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氛围进一步形成。由我提炼的《甘洛县:让绩效评价结果与“真金白银”划等号》的经验材料也被四川省财政厅和凉山州财政局门户网站采用。

由于帮扶工作得到挂职单位的认可,在2022年8月6日举行的甘洛争创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暨“三农”干部业务能力提升会上,我被安排作财政绩效考核培训,这也是当天下午8个业务培训中唯一一个由非本地干部主讲的。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激励和鞭策。

两年援彝帮扶路 家人是坚强后盾

甘洛县海拔不算特别高,但紫外线十分强。作为一名援彝干部,参与甘洛县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回头看、防火防汛防地灾等中心工作,顶着烈日下乡入村已是家常便饭。在甘洛县强紫外线的照射下,我的脸变得黝黑,虽然常常被误认为是甘洛本地人,但我总是自豪地说,“我本来就算半个甘洛人得嘛,皮肤晒黑是正常的!”

开展对口帮扶,远离家庭必然意味着各种家庭责任的缺失。大女儿之前的数学功课主要由我辅导,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前列。自从我帮扶甘洛后,她的数学成绩急速下降。

孩子不在身边,手把手教是不可能了,我只好以工作示范激发女儿的思想自觉。闲暇时我便和她讲我在甘洛帮扶的付出与收获,特别是我去年参加绵竹市首届“妙笔生花”机关公文写作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后,女儿深受触动,学习自觉性明显提高,这让我愧疚的内心有了一丝慰藉。

我妻子的工作也很忙碌,还要照顾两边年迈的父母和两个年幼的女儿。每次通电话,她都佯装若无其事,从未对我说难诉苦,还安慰我不要担心。其实我心里明白,她不说,是怕拖了我后腿,好让我能安心援彝。

回首近两年的援彝岁月,我深感援彝是一段经历,是一种精神,是一份骄傲,更是一次学习和磨砺。余下时光,我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视甘洛为第二故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为良好的工作业绩,为甘洛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应有的贡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绵竹市财政局国有企业投资审查与绩效考核股股长 胡涛/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