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阵】忆绵竹电影放映轶事
作者:袁晓辉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2-08
绵竹放电影的历史不是很长。在《绵竹文史资料》中,看到过关于解放前的情况,都是临时放映,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 刚解放不久,情况改变不大。当时绵阳地区建立了电影放映队,负责绵阳地区各县的电影放映。分配来绵竹放映的是1404电影队。每隔两周或者一个月,电影队来一次绵竹,而且是单机放映。每卷胶片放完,要装上新胶卷,再放映下一卷。 记得我刚随父母到绵竹不久,住在内南街新华书店里面的一个小院子里。当年,在绵竹,汽车是罕见之物,只有县委有一辆吉普车,主要还是跑绵阳、跑农村,很少在城里看到。每当听到街上响起汽车喇叭声,跑出去看到吉普车在街上往县委方向去了,当天晚上一定就会放电影了。 最初放电影,地点就在当时的瑞祥街小学的操场上。(如今的绵竹广场东北端,瑞祥街小学亦称县二小。)紧邻就是绵竹剧场。到了晚饭后,放映队的队员们就开始树立银幕,挂喇叭,安放放映机,安置发电机、布放电线。观众也在这个时候陆续进场。夜幕降临,开始放映。通常有一段时间放幻灯片或者加映短片,天色黑尽,开始放映正片。 1958年以后,瑞祥街小学撤销。放映地点就经常变动了。有时在廻龙街小学,有时在大西街小学。偶尔也在县委招待所的院坝里。放映的电影片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夜半歌声》《天仙配》《生死牌》《三滴血》《战上海》《沙漠追匪记》《英雄虎胆》《徐秋影案件》《国庆十点钟》《铁道游击队》等等。 因为是露天电影,都是自带凳子,只能晚上放映。而电源又是自备发电机,中途被风雨阻断或者发电机故障间断放映的事情也就时有发生。 1958年,在绵竹县人民公园里修了一个农业展览馆(后来的盆景园,现在的儿童游乐场附近)。农展馆有四栋展览用的房屋,是绵竹第一次用跨度十五米的人字木屋架,修的无柱房间。用来进行农业发展成就展、阶级教育展。因为展览活动少,多数时间空置,于是1962年将就农展馆改造成了电影放映场。从那时起,绵竹开始有了正式的电影院,开始有了白天场、学生专场,一天可以放映两部甚至三部不同影片。每天的电影通过广告牌进行公布。条件虽然还是简陋,但是比原来的露天场好多了,不怕风雨来袭,不需自带凳子。 各地有了电影院,绵阳地区1404电影队也完成了使命,放映员在各县电影院放映,定居下来不需东奔西跑了。县上也有了电影放映队,为各公社、厂矿服务。 电影院实行双机放映,人们可以顺畅地看电影,改变了每卷片子需要等一阵的尴尬场面。电影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如《怒潮》《燎原》《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怒海轻骑》《无名岛》《英雄号》《林海雪原》《暴风骤雨》《夺印》《农奴》《红孩子》等国产影片,还有《骄傲的公主》《小木克》《好兵帅克》等外国产影片和中捷合拍的影片《风筝》。 大概是1964年,绵竹川剧团在大东街新修了演出的剧场(具体地点在现在的商业场)。川剧团原来的演出场所就转交给了电影院。电影院其后又把演出场地改造了,固定银幕、放映与观众分开,开始使用新光源、宽银幕和宽胶片(胶片幅宽从16毫米逐渐增宽到72毫米)。电影院与电影公司分家。电影院放电影,电影公司管电影片发行。绵竹的电影放映事业从此进入了全盛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