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故事】张海萍:十年磨砺 把青春和梦想融入绵茂公路
作者:周韵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1-11
2022年12月27日,历时13年修建的绵茂公路建成试通车。在夹皮沟2号大桥前,以雪山为背景,四川路桥绵茂公路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张海萍与同事拍下了试通车后的第一张合照发至朋友圈,他引用了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一句名言,“人的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与勇敢迈向意志的那天。”绵茂公路彻底结束了绵竹与茂县、德阳与阿坝“相邻不相通”的历史,也为张海萍十年筑路人生画上了精彩的一笔。 人生中的第一个项目 2013年,刚大学毕业的张海萍应聘到四川路桥公司,新入职员工培训还未结束,他便接到了到绵竹清平项目部抢险的通知。这是张海萍人生中的第一个项目,他自己怎么都没想到,跋山涉水而往,一呆就是十年。 “当时清平镇刚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导致绵茂公路的前期工程和修路便道再次被毁,抢险成了筑路中的最大‘拦路虎’。”由于所有进山通道都被泥石流冲毁,张海萍和勘查队队员只得趟着泥石流遇山爬山、遇河渡河。河水湍急,大家便将一条长长的救生绳分别系在腰间尝试一起渡河,河水最深处,淹没了张海萍的嘴,甚至差点被河石绊倒,这样的经历给他留下了一份终生难忘的“见面礼”。 抢险时间紧、任务重,也没有信号联系家人,张海萍沮丧过、犹豫过,但看到带队项目经理和前辈们毫无怨言,当地百姓对打通这条“生命线”的期盼眼神,最终他还是决定留下来。2016年5月31日,绵茂公路汉清段建成通车,结束了清平镇每逢汛期就成“孤岛”的历史,当地百姓纷纷送来锦旗表示感谢,张海萍的眼眶湿润了,心中的目标也更加坚定了。 一条公路修建了13年 绵茂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止于茂县光明镇,与茂北公路相接,是连接德阳与阿坝、绵竹与茂县的纽带。“该条公路主线穿越龙门山4条地震断裂带,77处地灾隐患点、13处泥石流、58处大型崩塌,桥隧比高达94%,工程施工极其困难。加上受汛期影响,每年有效施工时间不足7个月。”面对艰苦的筑路环境,张海萍和他的战友们都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故事。“有一次,一块巨石砸中了货车驾驶室,幸好落在了无人乘坐的副驾驶座位上。但驾驶员吓坏了,当天就徒步下山,辞职回家了。” 在修建小木岭大桥时,为了保证工人吃饭、住宿安全,施工团队在谷底的山体上开凿了两个小山洞。“这里是地质灾害点,随时可能有落石,特别是夜间,非常危险,帐篷、板房都无法住,在山体里至少能保证安全。”张海萍说,蜀地山区,气候多变,暴晒和暴雨经常在一天之内轮流而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2021年11月8日,绵茂公路夹皮沟3号大桥全幅架通,标志着绵茂公路主体贯通,张海萍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主体贯通后,我们终于燃起了信心。以前大家看不到希望,都是憋着一股委屈劲在干。”张海萍说,因地势原因,夹皮沟3号大桥需要在河床上完成桩基建设。动工初期,建设团队加强沟通,加速磨合,顺利推进了各项工作。 然而,前期工作刚完成,2016年3月,附近山体突然滑坡,导致便道被毁,将他们的驻地变成了孤岛。为如期实现节点目标,不少一线建设者主动放弃了节假日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选择了与安全帽、施工现场为伴,加班加点保质量、赶工期,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 在张海萍的记忆里,绵茂公路的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进行,但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项目推进。广大建设者们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信念,笃定前行,顺利完成云湖2号隧道瓦斯气体段、小木岭2号隧道堆积体段、东河2号突泥涌水段等施工困难隧道建设,为后期绵竹公路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家人聚少离多 从2013年到绵茂公路项目部报到,十年时间,让张海萍从一名筑路新兵蜕变为项目骨干,也让他从一名青春小伙变成了丈夫和父亲。 “扎根清平十年,成了清平女婿,我和这条路有着不解之缘。”提起家人,张海萍心中充满了愧疚。“我和妻子在工作中相识,于2017年结婚。新婚第二天,由于项目部事情多,我接到了新任务,又回到岗位上,没有陪伴,没有蜜月,这是对她最大的亏欠。”婚后,张海萍夫妻俩把新家安在了双流,但一年却很难得回去一次。4年前,他的儿子出生前两个小时,张海萍才匆匆赶回。 “这10多年间,先后有2万多名建设者在这没有信号的崇山峻岭间,与峡谷和寂寞为伴,才有了今天的成果,2万多名建设者背后,是2万多个家庭的付出。”虽然张海萍很难说清楚,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支撑自己坚持到了最后。他记得,有年冬天,雪下了一夜,当看到正在建设中的绵茂公路如一条“长龙”盘旋在银妆素裹的层峦叠嶂间时,他为自己身为交通人感到骄傲。“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是前不久,儿子为我背诵的诗歌,这将继续支撑着我奔赴下一个项目,下一个目标。”张海萍坚定地说。 (图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