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教育】广济学校:根植乡土 四方联动振兴乡村教育
作者: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12-16    

近年来,广济学校以“为孩子创造幸福、完整而快乐的童年!”为教育目标,秉持“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教育理念,做有温度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开放办学,优化教育生态

广济学校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与当地党委政府形成了默契和配合,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圈 。

政府主导,健全育人机制。由镇党委政府主导,成立了“广济镇教育发展委员会”,以“让广济的孩子学得好,留得住,记住乡情,留住乡愁”为目标,倾力打造“1+5”的教育运行机制。镇派出所、综治办、安办、卫生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关工委深度参与学校教育,为学校发展服务。

村(社区)协同,搭建沟通桥梁。学校定期深入每个村(社区)及驻镇单位,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村(社区)干部参与困境儿童的帮扶和教育,与学校一起,用“通理”与“土理”相结合教育孩子;学校对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采取精准管理,如农忙时节部分学生延迟放学等,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

乡贤老理,浸润一方桑梓。学校邀请广济本土的社会贤达和精英,加入到学校教育中来,组建了“广济学校乡贤群”,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重大举措、取得成绩等,通过他们对外宣传学校,扩大学校影响力。

广济多年的文化积淀也孕育了很多“老理”,如“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劳动本分,“行得正坐得端”的坦荡胸怀,“自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的读书信仰等。学校将这些土生土长的乡村文化精粹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相结合,推出“情感账户”和“品格银行”,成就更美的广济学子。

家长学校,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成立新型家长学校,以“教育同心、成长同行、协同育人”为宗旨,镇党委书记任家长学校校长,学校校长任常务副校长,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任顾问,组建了由国内知名心理专家、教育导师构成的家庭教育专家组。

家长学校从培养种子家长开始,以点带面,建立种子家长群,邀请专家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家长们认真学习,撰写心得,分享经验,再由种子家长辐射到所有家长,促进了全体家长素质的提高。

激发内生动力,优化教育资源

教育的关键在人。市教育局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教师和资源倾斜,学校激发内生动力,形成良好的校内教育生态。

强校内师资,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学校践行“让每个老师都能被看见。”一是以制度为保障,并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二是以先进模范为引领,弘扬正能量;三是以情感为纽带,感受乡村孩子对教育的期待,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四是以真诚为桥梁,为教师创建温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五是以发展聚人心,让教师从学校的变化中看到个人职业发展的希望,从而安心于乡村教育。

迎校外活水,根植乡土特色教育。学校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开发乡土特色教育课程,如生态农业、乡村特色旅游、大蒜种植、挂面制作等,让农村学校具有乡村味儿。

集多方力量,引领山乡孩子成长。开展了假期艺术学业训练营及多种形式夏令营活动,让广济的孩子走出去,外面的孩子走进来,不断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开展三大行动,回应群众关切

学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听百姓呼声,用“三大行动”积极回应广大群众关切。

绿色出行行动。学校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用红领巾公交进校园的方式解决学生上放学困难;对极端天气进行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设置应急寝室,减少家长的后顾之忧。

温情关爱行动。根据困境学生的年龄、性格、学业水平等情况,精准分析、一人一策、一班一策,为孩子建立关爱档案,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

开设周六艺术训练营和暑期艺术学业托管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引导孩子安全、快乐地度过假期。

温馨寄宿行动。为了破解学生路途遥远以及留守儿童“看管难”、温情陪伴缺失的问题,学校开创寄宿制,以“四心”为工作重点,打造温馨校园。

吃得放心。孩子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校把孩子的“吃”作为寄宿制的工作重点之一,精心安排好一日四餐,兼顾营养和口味,用味道承载孩子快乐的童年记忆。

住得舒心。“我的寝室我做主。”寝室室名、文化建设等由学生和家长自行设计和布置,形成间间有特色,室室显个性的寝室文化;学校聘请有爱心懂管理的生活老师,她们严师慈母般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暖心哥哥”“爱心姐姐”一对一帮扶低年级小朋友,共同成长。

玩得开心。相较学业的提升,学校更重视呵护孩子童心的纯真,给孩子充裕的时间去玩,学生可以参加看电影、集体阅读、手工制作、体育锻炼等课余活动;开放了所有的功能室,象棋、围棋、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古筝、钢琴等多种课外兴趣项目,满足孩子的多样性需求。

学得用心。学校注重学习形式的灵活多样,注重学习内容的拓展放宽。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分层次地针对性辅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如演讲、辩论、数学思维大比拼等,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寄宿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成长,在彼此的关心帮助和摩擦矛盾中学会解决问题,尤其是困境儿童,用师爱和友爱弥补了亲情的缺失。寄宿制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让青壮年农民安心经商务工,腾出手来抓经济建设,安心搞生产发展,化解了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了学校作为区域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辐射作用。

“登高满目翠绿处,为折东风第一支”,立足山乡实际的积极探索与有力举措让广济教育行稳致远。两年来,广济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绩斐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全面落实,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生源逐年回流,2022年秋,广济镇小学、幼儿招生增长率达20%以上。高质量的教育得到了相关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认可。

乡村教育不能苟且,一定要有她的诗和远方。广济学校坚持扎根乡村,走一条乡村学校创新发展之路。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有温度的教育,呵护每一朵生命之花精彩绽放。

责编:李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