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 搞建设 】绵竹:冬季蔬菜采收忙 保障群众“菜篮子”
作者:周韵 尹翔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12-07
近段时间,我市各镇(街道)蔬菜种植基地陆续进入采收期,农户们穿梭田间地头,忙着收割、搬运、分装新鲜蔬菜,处处一片忙碌景象。 在什地镇五方村军玥农场的蔬菜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豌豆尖接连成片、长势喜人,几十位农户正娴熟地采摘蔬菜。“目前豌豆尖收购价为3元每斤,我们在汉旺、富新、什地等地流转了5000亩土地种植豌豆尖,每天能采摘2万斤左右。”军玥农场负责人熊莉说。 12月6日上午,一辆辆满载豌豆尖的车辆陆续驶入军玥农场,工作人员卸货称重后,忙着打包装箱。“本轮疫情发生后,我们农场的蔬菜已经进入成熟期,当时特别担心无法及时采收导致蔬菜全部烂在地里。”熊莉告诉记者,为了减少损失,她立即找到相关部门求助。在办理通行证后,农场积极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并采取无接触式采收和销售模式,实现了防疫、生产“两不误”。 冬天的清晨,寒气袭人。九龙镇棚花村詹少全背着背篓,拿起弯刀,急匆匆地出了门。“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我们无法外出工作。现在田里的棒菜、儿菜全部成熟了,得抓紧时间采收。”詹大哥将家中的土地流转给了当地种植大户,每年不仅能得到一笔流转费,在田里务工还能挣到工钱。 12月7日上午,记者在九龙镇棚花村蔬菜种植基地看到,三五成群的村民戴着口罩、忙着采摘。不远处的公路旁,停靠着一辆辆小型货车,准备将装好的蔬菜以最快的速度运到绵阳、成都等周边市场。 “随着绵竹有序解除城乡临时管控措施,我们立即组织村民下田收割。每亩蔬菜的产量在4000斤左右,整个采收时间还将持续一个月。”种植大户罗汉玉在当地流转了700余亩土地,通过轮种模式,不仅带动了村民就近务工,还大大增加了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了季季有收入。 近年来,我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村民采取“土地轮种”生产模式,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既保障四季“菜篮子”的稳定供应,又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余亩,家门口的生产基地已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