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舒展生态新画卷 美丽绵竹绘新篇
作者:王虹 牟文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11-03
——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锦绣绵竹 深秋的绵竹,群山之中苗木青翠欲滴,城乡公园、景区满目葱茏,一幅天蓝、山青、水碧的生态新画卷呈现在眼前。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绘就生态优先发展底色,布局“生态+”发展格局,形成了环保与发展、生态与经济“琴瑟和鸣”的新气象。 环境治理夯实绿色根基 10月31日上午,在新市工业园区生化厂的监控室里,工作人员通过厂区摄像头和电脑实时对厂区内的机器进行监控和操作。龙佰四川钛业有限公司安环部部长胥树云告诉记者,生化厂的主要功能是将公司的达标外排废水经过深度治理,达到园区的标准后再进行排放。整个工程投资1.05亿元,设计能力日处理5万方,目前能够接纳钛业公司3.4万方的外排水能力。在四川龙蟒新材料有限公司磷石膏条板生产加工车间,几十名工人轮流驻守在机器旁,磷石膏废渣经过粉碎、炒制、改性、成品等流程,变身一块块成型的轻质砌块,实现了从工业废渣到新型环保建材的转变。 近年来,绵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开展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结构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执法、加强环境信息公开等“七大任务”,认真落实河长制,全力开展磷化工企业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整治、工业园区及城镇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四大攻坚”。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打造280亩城市生态湿地,实施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建成面积达1100亩。4个考核断面水质总体质量呈明显趋好态势,四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优良率为100%。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一抔土,关系着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绵竹市织密织牢生态环境保护网,配合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重点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布点采样工作,掌握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完成全市11座磷石膏堆场综合整治,实现磷石膏“产消平衡”。完成全市12座疑似污染地块场地初步调查并通过专家评审,针对全市9家涉重金属企业开展专项检查,重点督导上级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督促企业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有效控制土壤环境风险。 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持续深入企业开展检查,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全力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制定实施《绵竹市夏季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防控工作方案》,开展工业源污染防控、机动车污染防控、油品管控、汽修行业污染防治、扬尘污染防控、城市面源及其他防控、秸秆禁烧管控等“七大攻坚行动”,统筹推进工业源、移动源、社会面源等领域污染减排工作。2021年较2017年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26%、37%。 转型发展打造宜居家园 深秋的清平美如画卷。在盐井村,道路两旁的银杏树叶一片金黄,微风吹过,叶片飞舞着从树上落了下来,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树木下掩映着一栋栋民宿和农家小院,游客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拍照,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从矿山关停到生态修复,再到打造特色旅游项目,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清平镇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路上迈出了铿锵步伐,也成为绵竹转型发展的一个成功典型。 如何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做好“生态+”文章,绵竹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依托全域污染物调查成果,结合现阶段绵竹市环境保护的形势与要求,编制《“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并以此为基础,编制水、大气、土壤、农业面源、工业废弃物等专项治理规划,以及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林地保护等生态建设规划,构建治理和建设齐头并进的环保规划体系。同时,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发展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以《全域空间规划》为引领,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互协调的环境功能区划体系。 行走于绵竹城乡,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田间地头花果飘香,河湖沿岸芳草萋萋,推窗见绿,出门观水,远足望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绵竹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幅生态文明的崭新画卷正在绵竹大地上徐徐展开。 绵竹生态环境局局长钟定鹏表示,该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生态优先,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的管控新要求,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行环评预审服务制度,把好项目准入关,全过程服务项目落地、建设和运行,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落实“十四五”环境保护规划,建成更多优质的环保项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强化环境执法,严处环境违法行为,倒逼企业转型提升,推进全市的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推动经济社会绿色、持续、高质量发展。 (部分图片系资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