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这十年】“新农人”谭明凯:带动村民一起干 让生活更幸福
作者:唐妮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10-24
10月21日中午,暖洋洋的太阳洒向大地,忙着收割香菜的村民说说笑笑地收工回家,谭明凯仍守在大棚里。他走走看看,时不时蹲下身仔细查看,繁茂的绿叶下殷红的萝卜根部已冒出土壤,已如小孩手腕般大小。 “红萝卜长得真好,已经可以收获了,明天就让大家一起来收。”回到家,谭明凯兴冲冲地和家人说道。来不及休息片刻,他又快步走向隔壁的仓库,里面整齐摆放着一框框绿油油的四季豆、豌豆尖和香菜,逐一确认品质后,他才放心离去。“下午,这些蔬菜就要发往成都,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谭明凯今年47岁,家住麓棠镇长白村2组。从一名建筑行业管理者到追随时代步伐的“新农人”,从农业的门外汉到乡邻称赞的种田好手,近十年来,谭明凯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蔬菜种植,不仅完成了返乡创业的梦想,还带领众多乡亲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2016年,因心系年迈的父母,谭明凯辞去了贵阳建筑工地的工作,回到绵竹,打算做些小生意。“经过咨询了解,我发现农村拥有更广阔的天地,更适合自己大展拳脚,干出一番事业。”谭明凯说服家人,于当年年底,在长白村流转了80余亩土地,种植粮食和土豆。 改行,说来容易,却充满艰辛。由于缺少种植经验,谭明凯遇到了不少问题和挫折。“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我亏损了将近二十万元。”谭明凯告诉记者,当时他一口气种了八十亩土豆,但因为长期的雨水天气,加上没有及时进行植保工作,导致土豆大面积爆发病虫害,平均每亩地减产三分之二,损失惨重。这次教训让谭明凯明白了单一种植模式的局限性,从那以后他开始慢慢调整种植结构。 “我家里的电视机常年播放农业频道,只有不断学习科学的种植技术,才能实现丰产丰收。”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谭明凯购买了大量的书籍,虚心向镇上的农技专家学习,常常不顾风吹日晒蹲守在田里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此外,他还多次前往外地,参加各类农业培训,学习种植技巧和田间管理。谭明凯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高手,也相继带动了身边10个返乡村民从事农业生产。 2019年,谭明凯投资50余万元,建起11个蔬菜大棚,采取种养结合的方法,多元化种植粮油、中药材和时令蔬菜,不仅减少了风险,提升了农作物的品质,也为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提供了长期务工的机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也是我发展农业的愿景之一。”谭明凯告诉记者,因为他进行的是蔬菜轮种,所以田里一年四季都有农活可做,这些年来便稳定吸纳了18位当地村民从事播种、收割、施肥、植保等工作,平均每人每年能增收2万余元,大家都很满意。 从盲目种地,到学着种地,再到粮食蔬菜不愁销,依靠着农业,谭明凯的收入越来越高,日子也越过越好。如今,在政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他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并根据市场需求将种植规模扩大至126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内容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让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谭明凯说,未来,他将以“发展多元蔬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指引,不断扩大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一起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