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百姓故事汇】陈红:民宿里奋斗出的幸福生活
作者:周韵 邓皓丹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10-19
深秋的九龙镇棚花村,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民宿“临湖小筑”里,老板陈红正在厨房忙进忙出。“这十年,我们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通过双手和相互扶持,一步步走到现在,深刻体会到了‘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党的政策就是好!”院子里,浓密的树冠挡住了阳光,透明的茶杯倒映着美丽山村。陈红的丈夫张军陪着客人闲话家常,话语间全是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感叹和满足。 陈红夫妻俩的梦想,和棚花村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2012年,25岁的陈红在原遵道场镇开服装店,丈夫在外工作,一家人相处和睦,但收入不高。2016年,她和丈夫孕育了一个新生命,考虑到照顾家庭和小孩,陈红关闭了服装店,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忙碌惯了,过不了悠闲的日子,就想自己干一番事业出来。”2017年,棚花村依托现有人文资源和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和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见不少邻里在家门口赚了钱,陈红想要开办民宿的愿望日渐浓烈。 “当时我们夫妻俩和姐姐商量了一下,没想到大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陈红姐妹俩投资100余万元,把在棚花村的老房屋进行了改建,打造成了古色古香的民宿。2018年。“临湖小筑”正式开门营业,但陈红满怀期待的心却隐藏着一丝担忧。“那时候棚花村名气还不够大,客源不多,我们每个月的营业额只有4万多元。” 好在陈红的担忧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为了打响棚花村精品民宿品牌,当地政府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乡村风貌,提升服务水平,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外宣传展示棚花村的民俗风情,满足游客多层次消费需求,促进旅游产业品质化、特色化发展,有效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升温。 2019年下半年,随着游客的增多,陈红姐妹俩又投资了20余万元,将后院闲置的空地进行了扩建,打造成了集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场所,接待能力大幅提升。“我们现在共有6个民宿房间,可接待20余桌客人,每到周末都被预定一空。”看着院里的一草一木,陈红满心欢喜。她笑着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临湖小筑”每月营业额已经超过10万元,并且拥有了一大批回头客。 如何管理好民宿,留住更多的客人?陈红在发展中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要让客人感觉到民宿就是自己的家,要兼具旅店的品质服务和家的平淡温馨。”简单的布局,乡村随处可见的人家,浓浓的烟火气,陈红还时常煮上一杯清茶与客人同饮聊天。用她的话来说,这种“主客同处”的模式,能让游客找到最接地气的乡野生活,感受到别致的惬意和安宁。 “现在我和很多客人都成了好朋友,他们外出旅游,还会给我带礼物,真的很感动。” 从家庭主妇到民宿老板,陈红不仅从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这十年,通过我们夫妻俩的共同努力,积攒了一些积蓄。去年,我们换了新车,买了新房,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但我觉得变化最大的还是整个棚花村。”说话间,陈红扳着手指细数:“全国文明村、四川治理有效名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村里好了,村民会更好。” 最让陈红开心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发展。“像农事体验、果蔬采摘、茶室酒坊等新型业态,都是年轻人在操盘,乡村旅游逐渐形成了多元产业链。党的二十大刚刚召开,报告里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让我们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陈红说,未来她会继续优化民宿环境,提升服务质量,给客人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同时联动其他民宿业主抱团发展,让乡村旅游向专业化、品质化、规模化发展,助推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为擦亮棚花村精品民宿“金字招牌”作出自己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