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这十年】王昌义: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梦想
作者:罗天琪 文/图 责编 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10-18
在紫岩街道联合社区一组,一条笔直的柏油路旁,一排排楼房格外显眼,门前停放着许多农用设备的两层小楼,便是村民王昌义的家。王昌义今年48岁,是联合社区一组村民小组长,同时也是该社区的种养殖大户。 10月17日清晨,阳光撒在田野上,金灿灿的稻谷在风中摇曳。王昌义驾驶着一台大型收割机收割最后十余亩水稻,随后将一车车金黄的稻谷陆续送去仓库烘干。 在收完水稻的田间耕地 “今年我种了70多亩田,养了100多头猪,年收入大概有10多万元,家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王昌义向记者讲述了家中十年来的变化。十年前,他只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当时,他一边帮外出务工的亲戚耕种闲置农田,一边在家里养猪。2012年他种了十多亩田,养了十多头猪,妻子在社区菜市场经营了一家副食店,家庭年收入大概3万元左右。当时儿子在读高中,家里开支比较大,一年到头收支相抵,没有钱能存下来。 近年来,绵竹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扎根乡村,这也让王昌义看到了致富增收的方向,感受到国家“三农”政策的落实力度。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下,2014年底,王昌义向国家贷款修建了标准化的养猪场,还获得了两万元的补贴。同时,他开始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 “这是粮种补贴、地力补贴,这是最近刚到账的小麦机播补贴。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的种养殖业才能实现规模化发展……”王昌义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展示补贴到账的手机短信。他表示,近年来,虽然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在涨价,但是国家的补贴越来越多,为他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减轻了负担和压力。 随着农业机械化以及标准农田建设等,为王昌义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他添置了大型机械设备,用于耕地和收割粮食。“十年前,使用小型农用机械设备,耕一亩地需要一个小时,现在使用大型设备,一亩地只需要20分钟,非常节省时间和人力。我现在种了78亩地,除了‘双抢’时需要请人帮忙外,其它时候我一个人就能搞定。”王昌义说,他购买大型机械设备获得了三万多元补贴,平时可以将设备租借给其他种植户,自己还能获得租金。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这十年来,农业越来越来现代化了,农村越来越美了,我们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大家的生活越来有希望了。”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好,2014年,王昌义将家里加盖了一层小楼,2017年,又将家里进行了装修,居住条件越来越舒适了。 2015年,王昌义的儿子考上了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他把儿子送入了部队。如今,在王昌义的家中,摆放着儿子入伍7年来获得的连嘉奖、旅嘉奖等多个荣誉奖牌和奖章,以及2021年获得的“四有”优秀士兵喜报等。 谈到对未来的希望,王昌义说,他希望儿子在部队好好干,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扩大种养殖规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