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丰收】种粮大户刘永华的“火热”秋收
作者:唐妮 蒋丽萍 文/图 责编 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9-20
9月18日凌晨5点半,天色幽微,在富新镇友花村1组,种粮大户刘永华家亮起了灯,一家人早早起了床,忙着准备早饭、检查农机、收拾农具…… 凌晨6点,伴随着收割机的马达轰鸣,刘永华和儿子走出家门,来到连绵成片的稻田间,开始新一天的秋收工作。 上午9点,太阳从云层中探出了头,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里,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频频“点头”,阵阵稻香扑面而来。刘亮开着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层层稻浪被吸入机舱,金黄饱满的稻粒顺着出粮口源源不断地倾泻而下。稻谷装满一辆三轮车后,刘永华便迅速运回家,及时晾晒在院坝里。“这两天天气还可以,要趁着不下雨赶紧将粮食收回家,这样心里才踏实。”刘永华一边翻晒着稻谷,一边笑着说道。 今年60岁的刘永华曾是一名农机手,每到农忙时节便驾驶着收割机为周边农户、种粮大户提供收割服务。2013年,看到种粮效益可观,刘永华便在村里承包了百余亩土地种植粮食,凭着科学合理的耕种方法和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他慢慢从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中尝到了甜头。2014年,刘永华注册成立了富新镇富农家庭农场,原本在城区从事农机售卖的儿子刘亮也辞职回到家,和父亲一起发展粮食种植。如今,刘永华从紫岩街道学府社区、联合社区和富新镇友花村、五里墩村等地共流转了650余亩土地,专门种植小麦和水稻,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农业种植离不开现代化生产方式,而父亲年龄大了,无法操作种类繁多的农业机械。”刘亮说,前两年,他专门前往河南省洛阳市学习了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现在,家里的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和无人机,他都能娴熟地操作使用,成了农忙时节的“收割主力军”。 “每年这段时间都特别忙,早上6点出门,晚上11点才能回家,午饭都是家人送到田里来吃的。”刘永华告诉记者,从8月25日起,他家的秋收工作便正式开始了,会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为了实现颗粒归仓,全家人抢抓晴好天气,合理安排收割计划,最大限度地投入人力、物力,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收割50余亩。 当记者问起今年的收获情况时,刘永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目前我们已经收割了200多亩,综合看来是一个丰收年。”刘永华说,预计今年650亩田能收获300多吨水稻,将全部卖给粮站,加上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挣的,他们家一年下来能收入40余万元。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帮助下,刘永华多次享受到了农业、农机方面的补贴资金,扩大了种植规模,畅通了销售渠道。每逢播种、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节,市农业农村局便会及时组织相关专家,上门开展技术培训,为刘永华解决生产销售难题,使他更加坚定了从事粮食种植的信心。 “种粮是高光产业,如果有机会,我们还会扩大种植规模,使用绿色无公害的方式,种出更多的放心粮。”展望未来,父子俩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