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 搞建设】棚花村: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 再谱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王平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8-23    

九龙镇棚花村凝心聚力抓发展,做大核心产业,推进村企共建,壮大集体经济。 做大做强猕猴桃、葡萄、梨、民宿四大主导产业;推进村企共建,打造酒旅示范基地;探索实施“三社融合”“三权分置”试点,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

这几天,气候炎热,在该村的蔬菜种植基地现场,多名村民在覆盖黑色地膜。在另一旁,耕整机在翻地,一群白鹭在现场翻飞,呈现出鸟与人和谐共处的美景。

而村支部书记蒋刚也格外忙,前一段时间,华胜农业公司退给棚花村的1400亩地,以前种植猕猴桃,由于土壤粘性十分强,不利于猕猴桃根系生长,进而影响猕猴桃的产量,于是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把这些土地接手,然后把承办租赁权在绵竹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挂牌,最终吸引一家蔬菜种植公司和花卉种植公司来经营,每年收取高于支付给农户的土地流转费,并由集体经济合作社为承包户提供劳务。这样,不仅解决农户的土地承包费,还壮大了集体经济。  

棚花村以种养业、旅游业为主。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后,“如何均衡发展”成为村两委面临的一个难题。近两年,该村以“摸清家底、量化股权、整合资源、融合发展”的方式,正逐步均衡辖区发展,切实提高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祥泉苑民宿是响应乡村振兴旅游而建设的,院中小桥流水、竹篱凉亭、青砖粉垣,伴雕梁花窗,清雅不俗又别具特色。凤栖院民宿四合院内的被子等和房间装饰融入绵竹年画特色,各种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具展示别具一格,给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感。像这样的民宿,目前该村有60家,一次可接待游人住宿300多人。

对于农户的闲置房屋,该村通过“三书”模式(《律师法律审查意见及见证书》+《公证书》+《交易鉴证书》),给20户农户创收300万元,同时吸引一批新农人对这些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发展高端精品民宿,借力发展乡村旅游。

该村还引导辖区企业与村支部共建,每年“七一”村党支部均与企业共同开展多项活动。今年,通过院坝协商议事会协商讨论,拟在停车场设立广告位,为本村企业打广告,在广大游客和群众中提升企业知名度,同时企业又以广告宣传费的方式协助村上解决停车场土地流转费等问题,从而实现村企共赢,共谋发展。

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还注册了“棚花春”酒的商品品牌,“棚花春”陶坛酒深受前来民宿休闲旅游的游客的青睐。由于该村辖区有3家酒厂,村上正计划把棚花村申报为“中国酒村”,提升本村的酒文化档次。他们还计划建设村历史馆,创作村歌、拍摄棚花村宣传短片、建立书法摄影长廊,建立文艺表演的常设机制,丰富本地村民、外来游客的文化生活。

全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该村利用位于绵竹市九龙山—麓棠山4A级景区旅游带的区位优势,整合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业种植资源,打造花棚子精品民宿,致力于“吃、住、游”一体化发展,将农业发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有效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之路。该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 “四川十大美丽乡村” “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卫生村” “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 “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省级(5A)先进村党组织等殊荣。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中,棚花村深入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覆盖开展宣讲工作,凝聚思想政治共识、 汇集团结奋进力量,推动精神入脑入心,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党小组会辐射带动民宿农家乐业主、规模工农业经营者等结对学习,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用心用情惠民生,建设宜居家园、提升村民自治、创新为民服务。围绕“1+1+6”社会 治理模式,持续推进风貌改造,完善“棚花里” 人文景观带;继续开展“有 事来协商·院坝协商”活动,实现“共建、共治、 共享”;推动“村两委+ 志愿队伍+社会组织”联 动发力,形成服务村民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