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 搞建设】绵竹农商银行:牢记初心使命 坚守金融为民
作者:农商 王平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8-19    

绵竹农商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管理方式,主动担当作为,多措并举惠农助企,各项业务快速发展,整体抗风险能力大大提高,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助力乡村振兴

绵竹农商银行坚守“三农”战略定位,积极发挥主力军银行作用,结合“走千访万”活动,深入村组,摸清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情况,把各项金融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基层一线,通过建立台账,全面开展评级授信。今年以来,该行走访新型农业主体1740户,授信2.5亿元,用信1.28亿元。

深入推进与省农业担保公司合作,建立覆盖30万元以内农户小额贷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200万元以内政银担保贷款的涉农信贷产品体系,深度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实体经济。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集合贷”1.46亿元,支持了591户种养殖大户、新型农业主体、涉农小微企业发展。

大力支持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结合绵竹实际,创新民宿贷产品,投放乡村旅游业贷款近亿元;围绕稳产保供,发放粮食生产及相关配套产业贷款1亿余元,发放生猪养殖及猪场建设贷款0.55亿元,为绵竹市粮食及生猪保供任务的全面完成贡献了金融力量。

厚植为民情怀

绵竹农商银行始终围绕中心大局,厚植为民情怀,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共荣,全面助力绵竹“工业强市 文旅名城 美丽家园”建设。

发挥“红色信贷”作用,深化政银合作。向高新区和各镇(街道)选派13名党(工)委委员、副书记,深度融入地方党政,大力推广“党建+金融”服务模式。率先设立绵竹市人才金融服务中心和绵竹市产业金融服务中心,为人才赋能、为产业蓄力。制定“万口窖池复兴计划”,计划在未来3至5年投放白酒及配套产业贷款100亿元,在“十四五”末白酒产业贷款余额达到15亿元。

强强联手,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扎实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创新举措,将全市保险协理员和原村级金融联络员作为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人选的首选,有效解决了人员稳定性、人员收入和成本支出问题。与绵竹市行政审批局、市政务服务中心、绵竹税务、保险公司等合作,在农综站承载“银村直连”政务服务,代办营业执照、代开发票、代收税款、代收医保、代收社保、代理保险等服务功能,一站办结解民忧。

与绵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推出个体工商户开办“零成本·直通车”服务,设立25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代办专柜,优化网点设置,强化网点功能。制定营业网点安防达标改造方案,完成16个网点安防达标改造,落实网点环境建设和品牌统一规范工作要求,放开辖区内网点的业务地域和产品的限制,并按时完成网点智能化项目上线工作,让客户在更加安全温馨的环境中体验舒适与便捷的金融服务。

激发员工活力

近年来,新员工明显增多,80、90后逐渐成为主体,年轻员工走上管理岗位人员增多,新老员工代际差异明显。该行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打破中层干部50岁退居二线的老思维模式,合理安排,调动“老同志”积极性,恢复使用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老同志。用好增量,积极推进扁平化管理,公正公平公开地选拔了8名分理处负责人、12名信贷主管、10名会计主管,根据需要设置支行行长助理和部门总经理助理,完善相应岗位系数体系,为青年员工打开晋升渠道,形成管理层级和专业层级两条主线畅通发展。

强化交流互动,建立中后台员工和基层员工轮岗交流机制、中后台内部轮岗锻炼机制,切实将“以人民为中心,员工是价值创造者,员工也是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工作始终。通过“钉钉”征求全行干部员工对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的意见,将党委的决策转化为全行干部员工的共同意志。

以“提升业绩总量,增加薪酬总额,让全体员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是为员工谋福利”的共识来推动工作。通过真抓实干,狠抓战略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形象文化等企业文化,在2021年经营目标考核排位中,创下近10年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