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正是这一崇高称谓,使人民教师始终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爱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敬和爱戴。也因此更加激发了人民教师对教育这一崇高事业的工作激情,更加坚定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无比热爱,更加爱岗敬业,不计得失,乐于奉献,在三尺讲台书写春秋岁月和灿烂人生。也因此涌现出一大批深受人民拥戴,值得时代颂扬的优秀代表和时代典型。
为鼓舞士气,学习先进,本刊特开辟《园丁礼赞》专栏,对我市在今年的第28个教师节荣获省、市表彰,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教师代表进行宣传报道,敬请关注。
29年的坚守,成就孩子们的梦想
——记四川省第9届优秀乡村教师“怡和烛光奖”获得者王兵

采访王兵,刚好是今年的教师节。在和记者交谈中,王兵聊起了自己读书的情节,以及对他言传身教的老师。他说的其中一句话,让记者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教育就是教师的天职,坚守是一种爱、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首人生之歌,是乡村教师从教29年来从一而终的选择。
“我自己也做了老师,在教孩子们的时候,我也会时不时的想起我的老师们,他们就是我的一面镜子,让我也时时矫正着我的行为。虽然再也记不清楚一些事情,也想不起它原来的样子,但是它却会深入到你的骨子里,永远也无法去掉了!” ——摘自王兵日志《我的老师》
出生于教师家庭的王兵,受母亲的影响,在他的心里,从小就把当老师作为自己的理想。1983年,王兵高中毕业后,经过考试,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被分配到广济镇南岳村小学。这让王兵在兴奋之余,又有些意外,兴奋的是自己终于实现了梦想,成为一名教师,意外的是,当时的村小,条件却非常艰苦,教室是土墙,窗子没有玻璃,教室地面凹凸不平,下雨时教室还要漏雨。
乡村原野,寂寞冷清,最难熬的不是工作,而是对家人的思念。本地老师没人住校,漫漫长夜、寒灯孤影和泛泛的鸟叫声,想家的念头思牵梦绕,王兵坦言,刚开始的日子真的很难熬。
但是,条件的艰苦并没有让王兵退却,心一横就在学校住了下来,这一住, 就是29个年头。
王兵是剑南镇人,因为离家路途远,他便住在中心校。把“闲暇”的时间花在钻研业务上来。毕竟,还是一名新兵,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从教以来,他所承担的各科教学成绩斐然,多次被评为绵竹市“学科教学先进个人”,并代表德阳市参加优质课竞赛活动。
1987年,王兵调到新村担任教学工作,由于新村距离中心校远,也为了照看家里,他便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来回跑剑南镇。风里来,雨里去,在新村教书的几年时间里,他骑坏了4辆自行车。在新村教书的那几年时间里,家庭遭遇一些变故,1995年父亲去世,1996年母亲因为病重躺在床上需要人照料。既要每天上班,又要照看母亲,王兵非常辛苦,常常是为了教室里的孩子们,母亲就会疏于照顾,现在想起来,都会让王兵心里非常内疚。“自古忠孝两难全,母亲也是一名教师,我想她会理解我的!”王兵说。
“又是开学的时间了,班上的孩子到现在还没有到齐。一个说是走成都去了,原本就是外地来的,说走就走,连一个招呼都不打。还有一个倒是本乡本土的,也没有来,问班上的同学,也不知到哪里去了,家长电话也不通,看来只有去他家看一看了。” ——摘自王兵日志《开学的日子》
作为老师,除了课堂上的教学相长,还要给孩子们做些什么呢?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读书。
身为孩子们的老师,王兵深知:虽然自己改变不了学生的家庭现状,但至少能给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孩子们需要他,乡村教育需要他。
学生没有到校学习,他总是千方百计打探走访孩子的情况,嘘寒问暖,不让每一个孩子失学。作为班主任,关心学生胜过关心自己孩子,既关心他们的生活,又关心他们的健康,更关心他们学习,言传身教使学生懂得怎样做人。对于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的学生,他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他经常利用课间和休息时间和他们一起谈心,走访孩子的家庭,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他把温暖带给这些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乡村教师的职责。
王兵用爱的堆砌赢得了孩子们的亲近、感激、尊重和爱戴。每天他总是很早就到学校,巡视教室、检查学生到校情况,询问学生早上是否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品是否都带齐了,学生有无身体不适,遇到天气变化的时候,总是叮咛同学们的注意增减衣物。学生学习期间要是出现身体不适,马上带去看病。孩子中午没有餐费就给孩子买饭。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师对孩子们好,孩子们是记在心里的!每当王老师感冒身体不好的时候,孩子们总会为他递上一杯水,问候上一句“老师,你还好吗?”作为一名老师,这是最幸福的一件事。
回首29年的春秋更替、日月轮回,王兵直言“无怨无悔”,因为他的付出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们的梦想。虽然一路走来非常艰辛,吃了不少苦,但王兵始终坚守着最初的诺言:做一名合格的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