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折翅为哪般
作者: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09-10    
  “凤凰”折翅为哪般
  ——看四川最大农机种粮大户李伦全的两年种粮之路


  9月本是农田丰收的季节,看着自己在齐天镇种植的1300多亩飘香的糯稻,李伦全怎么也没有丰收时的喜悦心情。由于流动资金周转困难,他把已经支付了一半承包款的田里的稻谷全部交还给农户收获,接下来的农事也无心过问了。曾经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建筑老板弃商从农成为全省最大农机种粮大户和全国种粮大户的李伦全,为何在短短的两年内遭受如此尴尬?曾经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翅高飞的凤凰为何折了翅膀?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2011年2月,为适应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李伦全从当初的房产建筑行业转产,回到家乡绵竹再创业。怀着对农业的梦想,雄心勃勃的他,拿出从事建筑积累的全部资金300余万元,专心致力大规模种粮。没有任何经验,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当初种粮形势的看好,李伦全从回乡承包流转土地,到第一粒种子下地只用了短短的七天时间。1300多亩流转土地加上有各种农机助阵,乡亲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既能收入承包费又能再得一份工资,心情舒畅,顺风顺水,当年小春获得大丰收。李伦全一举成为全省最大的农机种粮大户,后来受到省政府、农业部及国务院表彰,还获得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正当他的种粮梦想即将成为现实时,秋收时节,一场连续的阴雨却给了他当头一击。因为没有烘干设备和大型仓库,大批刚收割的稻谷无法及时烘干和妥善存放,一周就发了芽,只好忍痛降价出售,一下子就损失了50万元。
  “这只是显性损失,让人难以承受的是那些隐性损失。”谈到自己大起大落的种粮经历,李伦全坦言自己当初确实缺少经验,更多的是凭着一种激情盲目冒进。
  首先是承包时就没有弄清新旧两种土地计量方式即“老亩”和“新亩”的差异,在土地流转的面积上造成亏损;其次是承包费以实物黄谷计价,没有充分预测到谷价的市场增长因素,仅此两项,每亩比业界同行的实际投入多支出30%。还有就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流转资金等问题更严重制约了他的发展。
  因为原先的农田都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没有大型机械种植所必需的开放式大田,他投入的50余万元农业机械只能在纵横交错的田埂间蹒跚,无法施展横扫千军的气势,有时还必须回归人工种植。另外,当地没有充足的自流水源作保障,全靠抽水来实施灌溉,每亩田的抽水费用比正常灌溉高100多元,成本自然高居不下。
  当他发现基础设施不到位的问题,并提请银行对即将丰收的粮食进行评估,准备用评估价为150万元的粮食向银行抵押贷款8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时,却因为农作物不能抵押的政策限制而无法贷款。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农机成为摆设,万般无奈下李伦全只能将国家奖励的“东方红”拖拉机低价贱卖,以弥补一定的人工费用。
  李伦全给自己种粮算了一笔账,稻谷收入每亩1008元,小麦收入每亩770元,一年大小春每亩共收入1778元;而一亩承包费约960元,大春的种子、耕田、抽水、农药、化肥、收割等种植成本一亩需700元,小春的种植成本每亩需300元,一年每亩支出1960元。这样一来二去,每亩亏损182元。后来又租用了一些农户的土地达到1500亩,光土地承包费一年净亏损27万余元。
  如今的李伦全却出奇的平静,也更清醒地看待自己的转产再创业经历,他认为这既是一次创业败笔,但更是一次人生历练。虽然种粮严重亏损,但自己种粮的梦想没有破裂。退,只是为了更好的进。为了能重返种粮路,他在无人耕作的山区投资70万元种植了大面积的魔芋,并适量种植蔬菜,力争用这些“短、平、快”的项目积累资金弥补亏损,再次发力。
  “再度种粮的前提必须要做好基础设施、建立烘干房和大型仓库。”对于重返,李伦全正在失败中扎实规划成功的路径。
  (图为李伦全<左一>在春季管理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