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海归小伙陈元汉:猕猴桃园里的创业梦
作者:张娟 牟文 夏艺菱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7-15    

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揣梦想投身其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眼下正值猕猴桃挂果的最佳时节,在绵竹市沿山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板桥基地内,数名工人正在忙碌作业,从施肥、浇水到修枝,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基地各个角落。“这段时间叶子太密的地方,还是要修剪一下,不然就容易得褐斑病。”7月14日一大早,四川山牧农业公司总经理陈元汉便在基地里转悠,查看猕猴桃长势,并不忘叮嘱工人注意田间管理,保证果品的稳产稳质。

回国创业 圆猕猴桃种植梦

前些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不少土地闲置、撂荒。2013年,陈元汉的父亲看上了绵竹土壤肥沃、水分充沛、气候宜人的优势,在海江村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种植红心猕猴桃。那时,陈元汉还在美国读书,上学期间他了解到中国的农业虽然跟美国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受父亲的影响,陈元汉对农村和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他毅然决定跟着父亲一起创业,一边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一边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机械工程专业和种植业相差十万八千里,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为了尽快掌握猕猴桃种植技术,陈元汉买来书籍每天学习到深夜,遇到不懂的问题便在电脑上查找资料,直到弄懂为止。“目前我们在和四川农业大学的一位退休教授合作,由他提供技术指导。”陈元汉说,他现在也在这所大学读在职研究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到更多实用的知识。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家住剑南街道板桥集镇社区21组的林依银几年前从山牧农业公司承包了48亩猕猴桃林,负责日常管理,每年能挣五六万元。从田间“打工仔”到农活“包工头”,这样的角色转换源于山牧农业公司与林依银签署的承包管理协议,将猕猴桃基地分片承包给农户,由农户进行田间管理和劳动,公司为他们发放基本工资并进行绩效考核。

“要发展好猕猴桃产业,关键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融合生产要素,才能真正实现‘产’不愁。”陈元汉说,公司把流转的土地分成20多个小区块,然后分包给20多户农户。公司负责育苗、栽种,在进入挂果期以后,再把土地反租给农户,农户可自主决定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公司还会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农资农具。像林依银这样的承包户,就是“公司+农户”模式下的受益者,实现了由普通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

如今,通过陈元汉不停地摸索和实践,公司实现了猕猴桃立体栽培、高压叶面肥喷洒等先进技术,并从新西兰引进改良的高架牵引技术,通过科技助力提高猕猴桃品质和价格,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猕猴桃产量达到100多万斤,产品远销广东、广西、陕西等全国各地。

充满信心 在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德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绵竹市通过加大政策扶持、深化科技服务、强化平台建设,助推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和农业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笔直的水泥道路通往基地各个角落,先进的灌溉系统实现节水增产……走进山牧农业公司的猕猴桃基地,绿油油的猕猴桃藤蔓枝枝相连,圆润而饱满的果子煞是惹人喜爱。陈元汉坦言,这些猕猴桃丰产的背后,除了农户们精心的种养,还要感谢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政策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

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无疑给陈元汉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他对猕猴桃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作为一名深耕农村的新农人,他将深入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引入智能水肥等现代化设施,提高生产和管理精细化水平,让猕猴桃种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这几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农业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流动资金压力较大。”陈元汉说,在日前召开的绵竹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发布了《绵竹市扎实稳住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关于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贷款规模,以及对小微企业贷款贴息的政策等,对他们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陈元汉表示,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是创业者的幸运,他将一直坚持下去,在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