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绵竹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水稻一种双收栽培模式试验
作者:王平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6-07    

水稻一次栽种,可以有两种收获模式,这是绵竹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的水稻一种双收栽培模式试验。

眼下,绵竹各地的水稻栽插进入收尾阶段。记者在孝德镇金星村2组看到,在几个面积较大的水稻田中,有不少用塑料薄膜隔开的小块,小块中栽插的水稻秧苗密度十分大,而在旁边的田里,水稻栽插的密度又十分稀。原来,这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在这里设立的德阳市粮经复合专家大院的试验基地。

这种种植方式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今年端午节期间,在水稻田中,有的工人在对前几天刚栽插的秧苗进行匀苗补苗,有的在茂密的水稻田块中用人工清点的方式对田中水稻的分蘖数进行统计,负责水稻试验工作的川农大博士欧阳裕元正在田埂上仔细登记田中工作人员统计的水稻分蘖数。欧阳裕元告诉记者,这里有130多亩的水稻试验基地,其中有50多亩是蔬菜(豌豆/青菜)收获后的田块栽插的水稻,有80多亩是小麦收割后栽插的水稻。今年栽插水稻比较早的是在4月17日到4月20日,其余水稻的栽插时间在5月中下旬。为了更好地探索新模式,实现稻饲双丰双收,今年他们开展了以“水稻低温育秧、水稻窄行插秧”为核心的水稻“稻饲双收试验示范”,该模式在水稻栽插后的齐穗阶段,把收割的水稻用于青储作饲料用;留一定的稻桩,通过适期控水、合理密植、氮肥运筹等田间管理措施,在收割头茬做饲草后,在9月底或者10月上旬收割再生稻。

据欧阳裕元介绍,他们在这里开展了3个试验,一是新模式适宜品种筛选,二是收割时间及留桩高度试验对比,三是密度肥料互作对“稻饲双收”模式的影响。从2019年开始在这里开展“稻饲双收试验”,今年是第四年了。对于水稻收割的方式,他们采用人工收割和机械化收割,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的时间收割、留不同高度的稻桩,都要进行对比试验。从前些年试验的结果看,一般在收割饲草时,一亩田的水稻收割青草在3至5吨;再生稻,试验条件下一亩可再收干稻谷600公斤。当作饲草时的水稻收割时间在7月中旬左右,收割再生稻的时间,根据后期的温光条件,一般在9月底到10月上旬。

欧阳裕元说,这个试验最大的收获是不仅进行了“饲草+再生稻”的试验,重要的是再生稻收割的稻谷中,重金属的含量比常规种植的稻谷减少20%以上,这是他们连续3年跟进试验得到的有效数据。另外,不同水稻品种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稻饲双收试验”探索出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