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绵竹】一碗米粉,缕缕乡愁
作者:李梦雨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5-26
——寻味绵竹“剧场米粉”与它背后的故事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照射着清晨朦胧似霰的绵竹,一片静谧祥和。此时,坐落于绵竹市小北街北极宫巷的一家米粉店早早便亮起了灯火,与熹微的晨光相互交织,宛若一场斑驳光影中的邂逅,泼洒下清晨温暖的种子。 说起来也怪,这家米粉店从未张挂招牌,绵竹人却都知晓它的字号——“剧场米粉”。循着这个独特之处一探究竟:起初,由于米粉店位于绵竹老剧场的缘故,又因慕名前来的食客多不胜数,老百姓口口相传最后叫成“剧场米粉”。正所谓 “有名皆从无名来,更有无名胜有名”用在它身上也是恰当不过了。 剧场米粉的老板叫周荣发,1956年生,如今已是耳顺之年,老一辈都爱叫他的小名“胜利娃儿”,小辈则亲切地称他为周叔。时过境迁,虽然岁月的年轮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沉淀了米粉铺三十年光景的沧桑,但那一碗碗舌尖美味,经过他数十年的悉心料理,已不单单是烟火果腹,更是烙印在这座西南小城里的峻拔骨骼和故土情愫。 “老板,冒两个一,清红汤加笋子牛肉,快一点哦!” 只见六十平米大的铺面已经排起了十余米长的队伍,这些男女老少食客里,有刚晨跑健身回来的老人,有赶时间的上班一族,有准备上学的红领巾,也有周围的街坊邻里。老板一边娴熟地忙碌着,一边热情地应和着,仅一两分钟的功夫,一碗鲜香爽口的米粉就出锅了,食客们吃着这碗质朴平实的米粉,开启了温馨愉悦的一天。 绵竹米粉受之无愧地成为当地最“接地气”的传统美食符号,它不同于觥筹间的酒香、饭香,却是我们念念不忘的早餐代名词。早在清代年间,绵竹米粉已颇负盛名,饮食风格在当时川西北各县独树一帜,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数代人的传承,逐渐沉淀而历久弥新。如今,米粉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乡,伴随着一声声熟悉的吆喝,早已成为当地人食之不腻的早餐。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诱人的气味扑鼻而来,嗦上一口,鲜香瞬间钻入齿尖,足以让座上的食客感到一天的满足和踏实,它更像一条情感的纽带,使漂泊异乡的游子魂牵梦萦,激荡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晨起一大早,周叔便开始为开张做准备了。先是打扫卫生,而后烧水、炒料、熬制高汤和准备其它食材,一系列繁琐的手头劳作显得如此井井有条,这是周叔几十年的从业习惯,不曾有丝毫倦怠。米粉很新鲜,都是当天早晨从作坊运送到店铺,装在大筲箕里大概八九十斤。兴许是周叔偏执的性格,亦或因情怀而坚守,几十年如一日只卖笋子牛肉粉,味道正、分量足,笋子鲜嫩多汁,牛肉软糯醇香,吃上一碗回味悠长。来这儿的食客也从不讲究排场,生意太忙照顾不周不要紧,食客亲自上前端取,只需要摆上几张简单的桌子,坐上凳子围着就开吃,生意太好没有座位呢?那就端着吃或干脆打包回去吃,不禁心想:这大概就是响当当的招牌催生出的任性了呵!店铺的陈设很简单,桌子这么一隔,就简单形成了操作间和就餐区,阿姨负责洗碗收钱,侄女在一旁收拾着桌上的碗筷,小店经营其乐融融,彼此间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动作,在三人默契的无声交流中,小一会儿功夫,一碗碗色味俱佳、令人垂涎欲滴的笋子牛肉米粉便新鲜出炉了。 吃粉可以很随性,而做出一碗地道的绵竹笋子牛肉粉却讲究细致入微。多年来,周叔都秉持着一个初衷,每一次的用粉、炒料、高汤熬制等环节都一丝不苟。做米粉一定要用最新鲜的食材,周叔将购回的笋子经清水浸泡后,总是“下狠手”地用剪刀将口感较老的一端剪去一长截,留下鲜嫩脆爽的笋中和笋尖部分卖给顾客。操作间里,沸腾着一大锅秘制高汤,这是一碗好粉的灵魂,高汤是用猪腿骨、花椒和其它佐料熬制而成,它能让一碗普通的米粉味道变得格外鲜美。绵竹米粉很讲究汤头,有麻辣重口的红汤、油亮鲜香的清汤和二者口味兼具的清红汤,再浇上秘制的臊子和酱料,色香味美别有一番滋味。 周叔手持竹制锥形捞箕,将浸泡在凉水中的新鲜米粉打捞起来,将其放进开水锅里冒烫,只见他熟练地晃动着手腕,使捞箕半浮于开水面来回翻滚,重复三五次,再将娇嫩欲滴的米粉打捞进碗里,舀上两勺大骨高汤,淋上臊子,根据食客口味浇上红油,放入花椒粉、味精等简单配料,最后撒上芹菜、葱花,碗里红绿相间,一碗色美馋涎的米粉便大功告成了。 小小的米粉铺凝聚了周叔的热情和心血,任凭时光流逝,多年来,这颗情怀之树早已在他内心深处扎根,生机勃勃且愈渐繁盛葱郁。老店历经三次搬迁,但都在剧场周围。有意思的是,“剧场米粉”最初的位置是在公厕的旁边,尽管位置比较“难为情”,老百姓打趣称之为“厕所米粉”,但是丝毫没有影响米粉铺的生意,通过打听寻址前来的食客竟是络绎不绝,客人们嘴里都夸赞着米粉的鲜香,心里头也都惦记着这样的唇齿美味。 直至今日,剧场米粉的名气在绵竹可谓是家喻户晓,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慕名前来。好几年前,老熟人就来劝说周叔扩大店铺经营规模,但他总认为自己精力有限,担心照顾不过来,反倒可能降低米粉的品质。他常说:“自己只想把精力全身心放在剧场米粉的经营上,维持原本的面貌为顾客做优质的米粉,从中有点赚头就可以了。”这于“自得其乐”的周叔而言,又是一份怎样的初心和情怀呢? 剧场米粉的生意之所以门庭若市,还因其蕴藏着一个温情的故事。2008年“5·12”特大地震让绵竹遭受巨大灾难,江苏人民倾情支援,一天援建人员来到剧场米粉吃早餐,周叔看着他们一身行头,衣服被汗水浸湿,非常劳苦的模样,经询问得知是前来援建的江苏朋友,非要请了这一餐,还欢迎他们时常来这儿吃早餐,为此,援建人员感动至深。后来知情的人将这个故事讲出来,在当地流传为一段佳话。 二来,古人有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话周叔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米粉手艺是老祖先留下的传统美食技艺,需要传承和发扬,虽然只是一碗看着不太起眼的米粉,但却是食客们宁愿早起排队也要吃上的家乡美食。前来拜师学艺的徒弟也是多达30余人,周叔毫不吝啬自己做粉的手艺,徒弟来自全国各地,除绵竹当地人外,还有新疆、武汉、重庆、成都、绵阳等地的人。每次收徒,他都会手把手地教会每个环节和注意事项,高汤熬制和米粉冒烫的时间长短、火候大小,臊子如何用料,调味比例等全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做饮食行业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没有良心生意也不会长久,要真材实料、心安理得的让顾客吃上每一碗鲜香米粉,”这是周叔对每个徒弟上的第一堂课。 周叔会在每周星期一给米粉店放上一天假,他说现在日子好过了,也想要放松休闲一下,闲暇时间便打打小麻将,酌杯小酒,这足以让自己在平淡繁琐的工作之余感到精神世界的丰盈和愉悦。而他所经营的剧场米粉也在这错落有致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中,如他本人一样知足常乐,静静地品着春秋,享受着绵竹老巷的幸福时光。 绵竹,以竹得名,绵水流长,紫岩叠翠,坚劲挺拔的竹之气节早已深深植入绵竹人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如同老店那一碗碗米粉,飘散出韵味深长的绵绵乡愁。绵竹米粉,不正是传承着这样一种匠人本心、热情豁达、生生不息的精神,从而为当地留下了最为朴素深刻的味觉记忆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