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永恒:从退伍军人到全国种粮大户
作者: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08-29    


  从2010年到2012年,由最初的180亩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到360亩,再到670亩,一跃成为全国种粮大户。在今年水稻成熟收割前夕,记者来到广济镇新和村等地,探寻这位28岁的年轻人的种粮梦。
  ■成立合作社从事规模粮食种植
  今年28岁的贾永恒,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中专毕业后,2003年到四川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当兵2年,复原转业后,在绵竹以外的地方干过木工和粉刷工。2008年大地震后,在本镇等地修建农房。当年,他看到农户外出打工的人增多,在家的老人、妇女耕种土地困难,他便承包了附近农户不愿种植的几亩土地用于蔬菜种植。后来,看到周围群众都有把土地出租的意愿,2010年5月,他以绵竹民生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名义从事粮食生产。2010年180亩;2011年360亩;2012年670亩。
  该镇的新和村、天平村、石河村的农户纷纷加入到谷物种植合作社中来,由当初的30户发展到现在的200多户农户参与。农户以土地入股,实行固定红利(每亩土地每年700元的租金收益)+浮动红利(按照当年粮食价格,每亩有30元至100元不等的分红),粮食直补的资金由出让土地的农户直接领取。
   ■艰难挺过一个又一个困难
  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由于水路、管理经验不足,加上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在3年的粮食种植中,贾永恒不断遇到新困难,但是军人的历练磨练了他,每次遇到困难,他都毫不退缩,积极面对。
  2010年,在贾永恒最初从事规模粮食种植时,第一个遇到的困难就是资金,当时他手里没有一分钱。由于要投入农业生产上的肥料、种子、人工等资金,贾永恒从亲戚、朋友处借到8万元白手起家。另外,因对机械化插秧播种中秧盘选用有误差,当年本来应用机械化插秧,而不得不采用人工栽插。
  2011年小麦收割时节,又遇上连绵的阴雨天气,加之种植大规模的小麦,晾晒场地有限,部分小麦收割后发生霉变,当年损失小麦价值1万余元。在今年小春小麦收割后,由于价格因素,贾永恒种植的小麦又损失2万元。在今年5月小春的小麦收割后种植水稻时,由于沟渠不畅和等其他农户的秧苗栽插后,他的100多亩田比同期栽插的水稻迟栽10至15天左右,直接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其产量才600斤/亩左右。
  在他规模种植粮食的3年来,从2011年5月开始,绵竹市农村信用社广济分社为他提供资金支持,每年提供5万元的小额信贷支持其发展粮食生产。而后镇上奖励了他推广水稻强化栽培奖励资金6000元。
  由于种植粮食的规模大,2010年,贾永恒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11年,他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奖励其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总结经验教训决心大干一番
  贾永恒用于种植粮食的670亩土地,每年按照小春种植小麦、大春种植水稻计算,每年可产40余万公斤以上。
  广济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朱兴武在分析贾永恒种粮过程的经验教训时说,他种粮增单产和增效的潜力还有。像水稻这一季,他的产量在800斤/亩,而农户的产量可达1000斤/亩,他的单产仅为农户产量的70%左右,而且在管理上还有文章可做。
  贾永恒在总结自己种粮中有待加强的方面:一是谷物种植合作社还没有进入企业化管理,二是种粮管理上的程序性东西,自己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经验和模式,三是一些工作没有未雨绸缪,每年的大小春栽播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像机井的维修、沟渠的疏导等;四是租用农户土地后,由于资金和农业机具有限,他便采用农机、植保外包的方式,影响了水稻栽插时间;同时由于沟渠供水有限,往往他租用的土地要等其他农户泡田后,他才开始泡田栽秧;而他请的拖拉机手只愿意在白天耕地,放水员也只在白天为其放水,晚上其他耕种机械有空、水源有空,这样不能及时泡田;五是他目前还没有烘干线,只好在公路边晾晒,其抛洒的损失和人工的支出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目前,他正联系绵竹的粮食加工大户,以便在收打粮食后能及时销售出。
  谈到未来的想法,贾永恒说,既然选择了种粮这条路,迫上“粮山”,自己就会继续摸索下去,因为自己还年轻,而且是一个不服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