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教育】川师绵竹附小:特色劳动教育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作者:申梨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4-04    

“双减”之下,川师绵竹附小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类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全过程,打造有特色、有亮点、开放共融的劳动教育融合课程新体系,着力推动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

依托“童耕园”课程基地   开展“沉浸式”劳动教育

4月1日,晨曦徐徐笼罩大地,又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早晨。此时,川师绵竹附小的“童耕园”里传出阵阵银铃般的嬉笑声。记者循声进入“童耕园”,看见一群孩子或锄草、或担水、或护理幼苗;另一群孩子则分散在菱形、梯形、三角形的土地里,聚精会神地做观察笔记……“童耕园”俨然成为学生们的劳动基地,也成为其学习知识的乐园。

“我和同学们一起种蔬菜、浇水、除草,收获的季节,一起收蔬菜,每个班级还会在校园内开展售卖活动,这些活动太有意思了。”四年级学生王子谦告诉记者,这些活动让自己真正理解了父母的艰辛,明白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很多知识,养成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孩子们亲身体验食物的制作方法,亲手种植蔬菜,精心照料,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亲自品尝劳动成果,分享丰收喜悦,经过体验式劳动教育,学校变得有生机、有活力,学生变得阳光向上、乐观开朗。”四年级的阳洁老师告诉记者,除每天、每周固定的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外,孩子们还通过打理“童耕园”,体验农事种植,使德育的内容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这是川师绵竹附小以“耕读文化”为特色,打造儿童成长乐园的生动实践。去年以来,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数学、科学等课程有机结合,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开发了综合实践劳动教材,配备专门师资队伍,坚持每月定期开展各类主题劳动课程,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参加劳动实践,全面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增强劳动技能,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全面育人目标。

以家庭劳动为延伸    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课堂

除了校内的劳动教育课,川师绵竹附小还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倡导多角度、多层次的劳动实践,并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构建劳动教育社会大课堂,形成多维联动的劳动教育模式。

三月里,川师绵竹附小的三年级学生牟芷萱不仅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辣椒炒肉等一些简单菜品,还学会了独立购物,并且还能“讨价还价”。“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差、自理能力差,定期布置一项劳动实践作业,非常有必要。”牟芷萱家长告诉记者,班主任让每位同学制定月度劳动目标,自家孩子制定的目标就是学会一样菜品,并能独立去买菜。学校鼓励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和学习,不仅让孩子知道金钱来之不易,也能有效引导孩子进行合理消费。

据川师绵竹附小学生发展部副主任张晓瑾介绍,学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被褥、做饭等力所能及的家庭作业,设计适宜的“家务劳动清单”,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件清单内的劳动项目,养成每天劳动的习惯,指导家长每年教会孩子1至2项生活技能。学校还在清单上设置了“家长评价栏”,由家长对学生当天的劳动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获得劳动的成就感。

此外,学校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小厨师、整理师、清洁师的家庭岗位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福利院、敬老院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理解“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打破学校与社会、知识与生活、经验和体验之间的界限,实现自我价值。

据悉,为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新模式,川师绵竹附小还将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家校共育等形式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校园生活、家庭体验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格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